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李冰玉 《大观周刊》2012,(47):43-4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 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 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在法国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从节译本到全译本的过程,翻译时间远远晚于西方其他国家,滞后于其他几部中国古典名著.旅法华裔翻译家李治华夫妇翻译的《红楼梦》法文全译本的出版,使法国读者得以一睹《红楼梦》的全貌,推动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在法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促进了《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海外红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翻译面临种种的“文化缺省”现象。本文重点探讨杨译《红楼梦》在处理文化元素时的几种翻译方法极其得失。  相似文献   

8.
芦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63-16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节描述上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平。《红楼梦》的两个知名的英文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亦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文译本,从人名翻译的角度进行差异对比及赏析,对两个译本所选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3,(4):114-115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译成日文是从19世纪开始的,最初只节译了《红楼梦》的第一回,《红楼梦》的八十回日文译本于20世纪初面世,是据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为底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日文全译本是松枝茂夫翻译的,前八十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于  相似文献   

10.
杨微 《大观周刊》2011,(20):46-46
作为我国首部直接从西班牙原文译入的中译本,杨绛译《堂吉诃德》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翻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指翻译过程也指翻译结果。本文试图运用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控翻译的理论对杨绛《堂吉诃德》的翻译作出探析,揭示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翻译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潜在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所著《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林语堂在西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全书分为背景和生活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中日战争等内容。本文主要评析了《中国人》一书中林语堂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翻译小说反映了时人以小说救国、启迪民智的美好愿望,见证了翻译小说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梳理,探讨了其对现代中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为基础,对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习语时各自的利弊,提出两种方法应互为补充,灵活使用,最大限度实现汉语习语多层意义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他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不了解社会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对《红楼梦》的评价相当高,曾多次强调《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部书,并认为这是一部写得最好的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级的翻译家、文学家和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学者。林语堂的一生翻译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互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郭丽莺 《出版科学》2007,15(3):91-92
马祖毅等编著的《中国翻译通史》是中国翻译史学研究中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既立足于翻译学本位,也关注其发生发展的其他文化层面,堪称中国翻译学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本文从内容、形式、史学史意义等三个层面,并归纳了该书的特色和优点.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中国翻译界以男性为主。闽籍才女薛绍徽不仅精通传统诗词文学创作,还作为早期西方文学的女性代表,与夫陈寿彭共同完成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开创了女性翻译外国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朱农 《出版史料》2003,(1):23-23
1933年秋,楼适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进监狱后,曾秘密地将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人间》翻译成中文,并设法将译稿由其弟弟楼炜春转到鲁迅手中。其时《中学生》杂志上已在陆续登载由黄源等人翻译的《人间》译文。经鲁迅与黄源商量后,黄源慨然停止自己的翻译,而将楼的译文在《中学生》上连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