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根》2017,(6)
<正>《左传》《国语》提及的德目包括:亲、仁、祥、义、让、武、知、礼、信、忠、敬、俭、慎、成、端、正、善、孝、恭、温、顺、展、爱、毅、直、周、勇、惠、宽、恪、恕、弟、贞等,时人往往针对现实生活或具体事件、行为发出评论,这些事例是研究先秦时代道德思想的珍贵史料。本文依此剖析春秋士大夫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梳理春秋时代有关道德情感的思想,为研究战国时期的道德论及人性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3.
“何谓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孔子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对此的说法有不少,如:“礼”说,“仁”说,“仁礼”说等,其中以“仁”说的影响较大。而将“仁”学思想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学者,其解释也是百家腾跃、新说迭起,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德”等。通过对《论语》中流传下来的典故词语进行研究发现,贯穿孔子思想始终的主线应是“和”,孔子毕生追求的境界和高度是“和谐”。至于“仁”、“道”、“礼”、“孝”、“德”等,都是达到和谐的方式。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孔子言语的形象和委婉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8.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存山 《寻根》2003,(6):21-24
这篇报道的第一句话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指出“这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从报道所说“会议纪要是保密的”,可知会议并没有发表“宣言”。会议所提出的“建议”或“结论”,当是归纳了参会者在会上的重要发言,“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很大的作用”。关于“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直接出自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Dr.HannesAlfven,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在其等离…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原理的表述及推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伦理原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一原理表述为现代文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想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将这一原理,理解为个体与个体,则是狭义的孔子原理;将...  相似文献   

11.
“仁”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历来对“仁”的阐释大多针对意义发展相当完备的“仁”而言,所以《论语》中的“仁”常被指出许多自相矛盾之处。理清“仁”的渊源与意义系统对于认知《论语》与孔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之仁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道德理性的自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自觉。仁之“爱人”即是“爱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在孔子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又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化认同的思想,对华夏化传统的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也促进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多元互补。近代以来,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化认同思想得到继承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保持“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中”。  相似文献   

13.
<正>《论语·子路》有这么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本文试图从这一章入手,结合《论语》有关论述,探讨孔子的贫富观,寻求一些对当今有益的启示。一、"富之"与孔子的为政治国理想上引孔子与冉有的对话,是针对春秋时期卫国具体情况讲的,却体现了孔子的为政治国理想,具有重要意义。大意是,孔子说:"人口已经多起来了!"冉有问,"人口既然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再  相似文献   

14.
正在《论语》中,孔子构建了一个"仁学"体系,《国语·周语下》记载:"言仁必及人",同样,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极大部分都涉及人际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学即人学"。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作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二十余篇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简单地将《论语》交友之道概括为为何交友、如何择友以及如何相处三方面,其中部分文章甚至仅选取个别文句分析,没能把交友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因性恶论而备受争议。其实,他总结前人的人性论思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善恶观,其内容一方面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又抓住了人性弱点,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不可忽视。一、荀子善恶观形成的背景善与恶两个字起源很早,最初的善恶观念并不具有道德意义。西周时期,伦理思想逐渐发达,出现了"孝"与"德"的道德观念,并且形成了"孝"、"友"、"恭"、"信"、"惠"等一系列规范。善与恶成为评定是否遵守道德规范的一对概念。战  相似文献   

16.
“孝”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早在西周以前就已产生。孔子也十分重视“孝”,他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孝”的内涵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合礼的范畴下,以一颗恭敬之心去奉养父母;孔子还将“孝”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作为“仁之本”,为推广其仁学观念而服务。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孔子的个性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研究孔子的学者甚多,文献浩瀚,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这位"圣人"的却很少,从"个性心理"研究的则更少.本文根据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孔子教学中的"智力问题"、"能力问题"、"性格问题"以及"因材施教问题"等,做了较深入地发掘分析,以就教于各方大家.  相似文献   

18.
孔子死亡观的构建理路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隐含着"知死必先知生,知生方能知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指认出孔子死亡观的构建理路:死不可知,生死并重,以生观死,以生安死。文章认为孔子死亡观的精髓和价值在于对死亡的消解和超越,体现出死亡的审美价值。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如何实现对死亡的消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周公完成的禮樂制度是儒教文明的基礎,孔子創建的仁學則是儒學的早期思想形態,而朱熹以理釋仁則是儒家哲學的成熟形態。可見,儒家思想的建立經歷了三個階段:禮(周公)—仁(孔子)—理(朱熹)。朱熹的經典詮釋是通過建立、詮釋《四書》來完成的,他將《四書》中的禮、仁均以一個"理"來概括,故而將其仁提升、發展爲一個理性的、普遍性同時具有形而上意義的哲學範疇。朱熹以理釋仁,推動了仁學的哲學發展,使仁愛情感理性化、仁義原則普遍化、仁道觀念形上化,最終推動了仁的本體論建構。從價值體系來説,仁并没有發生重要變化,但是宋儒將這一套價值體系奠定在堅實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