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的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联,知之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消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  相似文献   

2.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3.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那种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往往用“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来形容。说起“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的那些刘氏同宗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来由。“八…  相似文献   

5.
西汉前期,地方诸侯王国问题一直困扰西汉中央政府,以贾谊、晁错、主父偃为代表的政治家力主削藩,他们在提出削藩主张的历史背景上,以及对地方诸侯王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削藩策略和削藩成效上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贾谊、主父偃的削藩主张切实可行,而晁错的削藩过于急躁,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七国之乱的。  相似文献   

6.
平定七国之乱是西汉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都有重大意义。 讲到平定七国之乱,就不能不提到西汉著名将领周亚夫(?-前143年),他是西汉开国勋臣周勃的儿子,年轻时就因显露才华而被汉文帝任命为河内郡守(治所在今河南武  相似文献   

7.
乱,词典上解释:“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称乱;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也指“把事情办坏”。“乱七八糟”:现代成语词典上解释为“乱糟糟的”。“乱七八糟”,这是一句流行很普遍,用途很广的口头俗语。可似曾知道,这句俗语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乱七”,指的是汉朝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典故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了许多刘氏同宗的诸候王。他们这些人,时间一长,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自封官吏,自征田税,成了一个个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即位后,为巩固皇朝的统治地位,听从大臣晁错的意见,采取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正>"乱七八糟"这个成语同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有关。"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诸侯王势力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其中  相似文献   

9.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著名的法家。年青时候就学习和研究“申商刑名”之学,后来辅助文帝和景帝推行法家政治路线,坚持法治,反对礼治,并提出了一条为之服务的军事路线和一系列经济政策。他的《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对策》等,都是主张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裂割据势力,抗击匈奴奴隶制军事集团的侵扰,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政权的“西汉鸿文”。在批林批孔不断普及、深入、持久的今天,我们重读晁错的这些“鸿文”,特别是读一读他的《守边备塞疏》,总结当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服务,很有好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权力的激烈斗争和为时甚久的一场混战.从贾后发动宫廷政变发展到诸王混战,前后达十六年之久,大乱使西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起来,西晋政权在大乱中走向覆亡.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就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出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宋军 《中学生百科》2011,(33):25-26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汉景帝这事做得不地道,晁错可是他的老师,尊为"智囊"。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晁错可以说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为安顿好迁徙到边疆的百姓,晁错亲自考察地脉是否阴阳和顺,是否适合百姓生活和居住,先建好集镇,修筑城池,为百姓建好安置房,让百姓能有屋可住,有器可用。为  相似文献   

12.
董平均 《天中学刊》2003,18(1):73-77
西汉文、景时期,功臣、外戚的势力已经基本解除,同姓诸侯王转而成为中央皇权的主要威胁。文章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剖分齐、淮南;景帝在用晁错之策削吴、楚的同时,又将梁分为五、赵分为六,以削弱王国的势力。文、景的分国是借推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的一石二鸟之计。通过文、景、武三朝的分、削,藩国自析,再也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了。  相似文献   

13.
近来,有读者来信就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61页关于参予“七国之乱”的七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灾川)的注释提出质疑,认为其中的“灾川”无论从文字的本意,还是从地名、地理位置上看,均应写作“淄川”。另外,我们发现有几本通史,在写西汉“七国之乱”时,也将“灾川”写作“淄川”。究竟哪种写法正确呢? 《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载:“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齐为王,齐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杨虚侯为齐王。故齐别郡尽以王悼惠王子:子志为济北王……子贤为灾川王……。”  相似文献   

14.
“文、景分国为削藩”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过去,一般认为,削藩政策始于汉文帝的分国,历经景帝,至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而问题解决。司马迁说:“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四,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他首次把分国与削藩联在一起。班固则更进一步:“文帝采贾生之言分齐赵,景帝用晃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  相似文献   

15.
李冲 《语文知识》2005,(8):23-23
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在汉景帝时担任御史大夫,其中的“大夫”怎么念?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许多演员都把这个“大夫”念成dàifu。笔者以为.这是把作为古代官职之称的“大夫”与作为医生之称的“大夫”混为-“读”了。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4.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①七国之乱②靖康之变③靖难之役④陈桥兵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犤解析犦此题考查学生对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准确理解。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王国问题的激化,是一次宗室王的叛乱,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靖康之变是指金军攻打北宋时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斗争;靖难之役是指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火文之间进行的战争,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陈桥兵变是指后周大将赵匡胤为夺取后周政权而…  相似文献   

17.
两个囚徒从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很难说这两个人谁更有机会走出囹圄,但至少看到星星的人拥有更多的希望,他是乐观的忏悔者。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也颇具深意:晁错以平七王之乱谏王,王不纳,错尝自领军抵敌,麾下一校,为错之心腹,精于武  相似文献   

18.
吴楚七国之乱与西汉诸侯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发生在景帝三年(前154)的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叛乱。这次叛乱,是王国分权势力与中央集权矛盾激化的产物。由于诸侯王与皇室亲疏关系的不同,利害关系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诸侯王国在叛乱中的重大分化。吴楚七国失败后,景帝对王国制度进行改革,诸侯王国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汉诸侯王国从此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9.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20.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八王之乱”与西晋短祚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从皇族政治角度,重新透视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发现一些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