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教学基本元素的是学生、教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必然经历一个由相互矛盾对立归于协调统一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是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客体,只有经过一番钻研,才能由未知到已知;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又成为教师新的客体,教者必须洞悉客体的个性心理并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控,保证客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必须调整情绪,接纳教师这个客体;接着又要接触另一客体——教材,在教师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看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客体,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客体,这对矛盾成为课堂教学各种矛盾中的关键所在.教师与学生关  相似文献   

2.
覃健珍 《时代教育》2008,(1):123-124
晏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的德育修养;正确认识新时期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目标;注意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道德人格问题的重视等.  相似文献   

3.
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方式,然而评教结果失真是高校面临的共性 难题。本文通过对Y学院2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8位学生进行访谈,从评教主体、客体和实 施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评教主体方面,学生对评教的认识不到位、态度不认真、具有偏 差心理,学生背景信息会对评教产生影响;评教客体方面,对评教的影响较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 因素依次是教学态度、道德品质、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要求严格程度、教学效果和课程重要性;评教 实施方面,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评教信息的保密性和评教宣传。最后,提出学生评教完善对策,以期 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正>1.主体——客体向度。作业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客体即作业,包括作业的内容、目标、形式和评价等。在作业中,教师与作业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设计与被设计的主体——客体的对象性关系,教师通过认识、分析进而把握作业过程,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对学生而言,作业是工作对象和操作客体,通过它把教师设计在其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另一种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笔者从教学过程中不同维度出发,认为学生既是客体,更是主体。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一、对话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讲授者教师是主体,听讲者学生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授的内容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入改革,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还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造成直接影响。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本文分析了初中生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和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教育途径,开展更加有效地道德品质教育,最终促进学生在道德品质教育下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自尊心的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过多地受到挫伤,就会产生自卑而缺乏自信;但若脱离集体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而片面发展,就会产生自负与虚荣,会给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正确地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形成革命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同志感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育者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何为主体何为客体的研究和争论从未间断过,甚至十分激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细究之,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不足。因而,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弄清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马文静 《中国教师》2011,(Z1):137-138
<正>在教学中,这种审美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绑架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析这个课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案例,去分析"道德绑架"这一现象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其在社会中所映射出的轰动,带来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道德行为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德育工作者从新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eople undergo when they experience firsthand authentic moral confli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value of authentic moral conflicts in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reasons for the in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satisfactory effec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a period of time lies in the predominance of virtual moral education. In authentic situations, the proper arrangement of moral conflicts requires careful analysis of values hidden in the prearranged or generated moral conflicts so as to utilize, guide, and control them properly. Such arrangement of moral conflicts should be adapted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for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aspects of life. Also,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students’ varied requirements, thus leaving enough options and space for their independent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3)  相似文献   

14.
道德权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权利是指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不完全对等的特性。道德权利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研究道德权利,是对传统伦理学的重大补充,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权利的认识,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而且能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促使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主体性道德人格。这是人的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发展的历史性、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必然要求。觉醒和重塑的途径即要从外在的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又要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发展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小学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做法有:其一,在教学目的上力图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二,在教学内容上,讲求广泛性、生动性和实用性;其三,在教育方法上,多就地取材,并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制度:德育的价值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因内含一定时代的伦理精神而关照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建构着人的价值世界,并通过昭示一定的伦理要求或默示某种价值准则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养成,由此,制度伦理从而成为德育的环境支持。制度对德育的价值资源从一定社会制度、学校制度和学校德育制度来获取。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exemplars presented in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in Korea and Japa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amine and compare moral values presented through the lives and stories of moral exemplars in the two countries that have moral education as an independent and separate subje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To this end, the study uses analytical criteria such as gender, nationality, social rol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specific moral valu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307 moral exemplars in Korea’s and Japan’s most used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oral exemplar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n the case of the similarities, both countries emphasize moral autonomy and respect for human life. In the case of the differences, while Korea presents more historic figures as moral exemplars, Japan presents more students and ordinary people as moral exemplars.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直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虚浮的现状,本文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概述出发,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作为切入点,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并积极培育形成新的系统完善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whether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can fulfil the promises that Haidt claims for the theory: that it will help in developing new approaches to moral education and to the moral conflicts that divide our diverse society. I argue that, first, the model that Haidt sugges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urality of moralities—a shared foundation underlying diverse moralities—does not help to overcome conflic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background of moral conflicts can lead to a more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ith conflicting views, but need not contribute to ending conflicts. Second, I show that pervasive moral conflicts should be dealt with on the level of politics. They require a morality of compromising. Third, I examine why this approach does not seem to work in the U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