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诗·召南·甘棠》卒章"勿翦勿拜"一句中的"拜"字,汉以来学者的解释多有歧异,有拔除说,有弯曲说,有通"扒"说,有通"擘"说,有通"爬"说,至今无定论。从音韵、异文、修辞等方面看,郑玄笺云"拜之言拔也"确不可易,与诗意相契合。"拜"为"拔"的假借字。《广韵》引作"勿翦勿扒",疑引自三家《诗》,"扒"为"拔"之异文。  相似文献   

2.
古今说《甘棠》诗者皆围绕“召伯听断甘棠下”,“敬其人爱其树”的主题。树木崇拜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存有的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周人也有树木崇拜,《风》、《雅》、《颂》中多有树木形象,即与树崇拜的遗俗有关。甘棠非社树,召伯非社主,召南地的人们认为召伯亡魂栖居于甘棠树,并通过甘棠树往来于天地之间。召南地的人们关怀召伯亡魂,故有“勿剪”、“勿伐”、“勿败”、“勿拜”甘棠树的禁忌,故有《甘棠》诗的产生并传颂于后世。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期《巴金的原名》一文 ,对巴金的名与字作了认真的考订 ,但美中稍觉不足 ,对“芾”的读音未作明示。巴金字芾甘 ,人们都习惯于读“芾”为f挷 ,并以宋代画家米芾为例 ,说明“芾”作人名时应读f挷 ,通“黻”。其实 ,这是不正确的。“芾”该读什么音呢?应读f埁i。我们都知道 ,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上有一定联系 ,或同义或反义。但也有其他情况 ,如王力 ,字了一 ,用的反切取字 ,较少见。巴金原名尧棠 ,字芾甘 ,其字取于《诗经·召南·甘棠》 ,原句为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蔽芾(f埁i) ,幼小之意 ;甘棠 ,…  相似文献   

4.
《科学启蒙》2009,(9):56-57
爱的教育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  相似文献   

5.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6.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美刺诗是其重要的抒情主题之一。然而,在与政治有关的诗歌作品里,绝大多数属于怨刺诗。除去《大雅》和《小雅》中那些用于庙堂祭祀的史诗和颂诗外,很难再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颂美诗,而《召南·甘棠》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政治颂美诗之一。厘定召公奭或召伯虎与《甘棠》的关系,探讨《甘棠》表现的主旨及其表达方式,是正确解读此诗的管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9.
说“无”     
新版《辞源·无部》; 无,“無”的别体字。今《易》“無”字皆作“无”。参见“無”字各条。这条注释是说:①“无”、“無”是别体字;②“无”只用在《易》一书中;③“无”、“無”的词义完全相同。《辞源·火部》所列“無”的义项是:(一)没有。亦作“无”。(二)副词。1、不。2、不可。通“毋”“勿”。3、非。4、未。(三)不论。(四)语首助词。(五)雖。(六)问词。用同“否”、“麽”。(书证略)  相似文献   

1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旧唐书·玄宗本纪》篇幅较长,分上下两卷。《玄宗纪》上卷中存在夺字、形误、漏句、衍文等差讹,如“苑总监锺绍京”疑夺“苑”字,“推身鞠弭”为“挺身鞠旅”之讹,“灵祗望在”疑为“在望”倒文,“壬申,王琚为银青光禄大夫”处有漏句,以《资治通鉴》所载为是等,比勘《新唐书》、《唐大诏令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料,予以考辨。以求对中华书局正在修订中的两《唐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衰一是。要之,有释为“揖”者,如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拜之议多矣,诸书辨取不同……平衡日拜,谓磬折,头与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如《辞源》:“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荀子·大略》:‘平衡日拜’。”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一句中的“居然”之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本诗所反映的意旨、上下文关系、“居”字字形演变以及词义发展来看,此“居然”非“居然(竟然)”、“徒然”、“居处”或“胡然”、“其是”等义,当为“安然”之义。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6.
读《读书杂志·史记杂志》张家英西伯日文王《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念孙案:“西伯日文王”;本作“西伯文王也”。今本既衍“曰”字,又脱“也”字,此是承...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对高考语文命题所选用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即近几年来,《诗经》中的成语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1991年一199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9道题光顾了《诗经》中的成语或诗句。它们是:(1)1991年第1题考了《诗·小雅·小晏》中的成语“战战兢兢”,考查了“兢”字的读音。(2)1992年三南第2题,考了涉及《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的成语“附庸风雅”,考查了“风”字的意义。(3)1992年上海卷第4题,考查了《诗·大雅·抑》中的成语“耳提面命”四个字的字形。(4)1992年全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说文·女部》字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入手,选取《说文·女部》中的妇女类,婚嫁类两类典型字来看远古崇拜、男尊女卑、儒家传统等文化意义.通过浅析“女部”字包含的文化内涵,希望能窥探到女性文化的冰山一角,进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9.
六、关于“而勿正心勿忘”《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谈养浩然之气的功夫时有“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的话。“而勿正心勿忘”义不可通,不应曲为之说。愚按“勿正心”三字疑涉下“勿忘”二字而衍误。原来原文当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长也。”由于原文“勿忘”前误衍“勿忘”二字;再把误衍的“忘”字分开写成“亡心”二字;再把“亡心”二字误写成“正心”二字。这样,原文的“而勿忘”,就逐步衍误成“而勿正心勿忘”了。若将本文还原成“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长也。”则下文宋人  相似文献   

20.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巴金的幼年是在浓浓的爱中度过的,这爱影响他的心灵和性格,成为他生命的营养、事业的酵母。特别是母亲播下的爱的种子,在巴金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感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这样的爱一直流淌在巴金的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