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本论》的思维艺术被列宁称为"大写的逻辑",它是批判继承黑格尔《逻辑学》的成果。这种逻辑首先是内涵逻辑,以范畴的自我发展和体系的内在生成为叙述形式,这是对黑格尔的继承一面;同时又是历史的内涵逻辑,以人类感性活动作为范畴发展的根基和动力,这是对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一面。《资本论》历史的内涵逻辑以非概念的历史来演绎辩证法的特质,又以辩证的运动来描述历史。  相似文献   

2.
"经验"是杜威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他赋予"经验"以实践意蕴,认为经验是行为与结果的结合、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他将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定位于"经验",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视课程与教学为改组、改造"经验"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这对当下讨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逻辑学的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而其中最精彩的又是关于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思想。所谓“整体性”即指范畴的普遍联系和内在的有机的统一;“流动性”是指范畴的变化发展。在黑格尔那里,范畴的这两个系统性原则是他用来建立唯心主义辩证逻辑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他建造“理性的大厦”和“思维的王国”的两个基本原则。黑格尔在建造辩证逻辑这座“理性大厦”的同时,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旧逻辑(形式逻辑)和康德的先验逻辑,清算了以往逻辑范畴论中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而深刻地阐发了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辩证法思想。列宁精心研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把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原则改造成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理论构造,也绝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知识(理论)体系。其辩证法的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生成的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确立历史的实践逻辑和开放的批判结构。因此,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将"起点规定"封装于封闭历史知识体系,满足了思想史的有价值性演绎,结果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其想要导引拜物教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判即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相抵触,如提出"资本二重性理论";到头来,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当中,违背直至取消了劳动价值论实践生成之优良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5.
从思维方式上讲,教学论体系的科学化建构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找到逻辑起点;二是必须明确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三是必须建立与前两者相一致的一整套范畴系统.近几年来,不少人正在孜孜以求教学论的本体,竭力界定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并试图建构符合我国时代特征的教学论体系.然而,却忽视了范畴问题,常常用哲学的范畴代替教学论范畴,或将其它学科的范畴移植到教学论中,再用教学方面的有关例证将这些范畴予以证明,这就使教学论几乎丧失了早已有之和应该  相似文献   

6.
教学论检讨:概念·理论·体系王鉴,李定仁西北师大教科所自从有关学科构建逻辑起点的研究引进教育科学的领域之后,教育理论界便开始沉思整个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初始概念或范畴及其基本关系。这一现代的思维方式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切中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钥匙。对教学概...  相似文献   

7.
邹亚琴  瑛子 《江西教育》2003,(11):31-31
列·符·赞可夫(1901—1977)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普通教育学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他先后发表了教育理论专著150余种,其中《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在苏联被誉为教师必备书。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通过教学实验完整地提出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理论,构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他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确切的论证,并对如何创设最佳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一般发展,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和教师的谈话》是以较通俗的形式,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二元论是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传入中国,为当时学界一新耳目,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性的转变。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即是借二元论的逻辑体系架构全书的,作者朱维之着眼于教学需要的"求用"目的,以奔流于中国文艺根底的两大思潮为纲,来举出文艺现象之目,使得千形万状、纷纭复杂的文坛变得明晰可辨、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次将应用逻辑引入认识论,系统地列出了认识的知性范畴表,确立了认知逻辑研究的新范式,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重视认知畴体系研究的传统。康德的范畴体系作为思维的"纯形式",是知性思维得以可能的条件,只能应用于"现象界"而对"物自体"无效,造成了知性与理性的深度割裂。黑格尔缔造的庞大概念王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康德范畴体系的批判改造。黑格尔对康德范畴体系的来源、主观性以及康德的知性逻辑、理性概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吸收和改进,以思辨的方式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范畴体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在概念上的完美结合,从而取得了理论思维的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深入分析维特根斯坦以逻辑为基础的世界观和以命题为基础的图像论,是研究他早期思想必不可少的前提。了解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和图像论,对理解他的逻辑真理观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主流教学论的理论框架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必须对其"规律———本质"、"目的———手段"、"逻辑———实证"等理性主义教学观进行批判。我们所倡导的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是:教学即即时创作,教学即生命历程,教学即社会交往,教学即系统博弈。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范式与方法体系应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2.
任何学科体系都源于一定逻辑起点,逻辑起点范畴是学科知识体系萌生的开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教"之概念.是一个抽象、概括、贯穿于始终和高度形式化了的教育范畴.教育学开始于原初的教育范畴,形成于教育类概念的累积、分化与聚合,发展于对教育类概念的反思批判和综合性改造.因此,新世纪教育学的重生有赖于教育概念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学论自建立开始,就在研究范式上更多地遵循着体系构建的逻辑,这一研究取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体系取向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定性和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问题取向的研究更关注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作为一门研究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揭示教学规律的实践性科学,教学论应在研究本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教学论研究中的构建体系和关注问题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论应重视变化了和变化着的教学实践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杜威在其教育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理想中的教育环境。首先,他的教育环境论植根于“内外联动”的生成语境;其次,他的教育环境论描绘了“和合与共”的理想梦境;最后,他的教育环境论隐藏着“相承相悖”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5.
杜威生平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哲学上形形色色的二元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构想。在论述教育与职业这一问题时.杜威首先指出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对立是教育中种种对立的终极表现形式。因而,探寻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也就成为进一步体认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近期,廖哲勋教授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上撰文,对教育领域中探讨已久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指出,"包含论"(即"大教学论"与"大课程论"的总称)曲解了两学科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学科是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教学论是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两学科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同时,他还指出,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和为全民服务的教育制度.他的泛智教育思想和一系列教育原则以及一切教育工作都遵循自然的主张,都是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核心的.他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是研究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教育,这也是夸氏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7,(7):54-60
文章首先探讨了教育技术哲学的起源问题,分析了教育技术哲学的活动范畴与思维路向;随后,文章针对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混沌,对教育技术哲学的"是"与"做"进行了划界;最后,文章构建出"是"与"做"的异质性关系路向。文章依托异质论实践哲学,通过深入探究教育技术哲学中的"是"与"做"及其关系的内在逻辑和路向建构,以期为教育技术哲学作为一门"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转向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9.
马婧 《文教资料》2012,(11):109-110
杜威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集中体现了他的应用主义教育哲学。本文将以这本书为基础,与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进行一次交谈。  相似文献   

20.
有岛武郎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视野已远远超出了"白桦"派的创作思想范畴,他倡导的新理想"一元生活论"和"本能生活论"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注重理智、循规蹈矩、排除热情、禁忌欲望的基督教上层社会。作家通过小说《一个女人》,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