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讲究授课艺术,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细致研磨,领会消化,找规律,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
晚间有位出版社编辑来舍下商讨教材的事,他是本校20多年前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是出版社业务骨干。夜深了,楼道里有人讲话,编辑若有所思。我说,这是住对门的陈老师。编辑说:“我永远记得她,她对学生真好。上初二时,有一次春游,我把干粮弄丢了,也没有钱和粮票再去买,陈老师把她的烧饼全给我吃了。25年了,我记着这件事……”第二天上班时我告诉陈老师,她说:“这个学生我记得的,不过这件事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3.
吴非 《教师博览》2008,(10):10-10
晚间有位出版社编辑来舍下商讨教材的事,他是本校20多年前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是出版社业务骨干。夜深了,楼道里有人讲话,编辑若有所思。我说,这是住对门的陈老师。编辑说:“我永远记得她,她对学生真好。上初二时,有一次春游,我把干粮弄丢了,也没有钱和粮票再去买,陈老师把她的烧饼全给我吃了。25年了,我记着这件事……”第二天上班时我告诉陈老师,她说:“这个学生我记得的,不过这件事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4.
尹友胜 《江苏教育》2008,(14):96-96
最近,我阅读了《江苏教育》2007年第11期上发表的由陈进春老师撰写的《“小题”也要“大做”》一文,该文主要谈习题开发,陈老师讲了两点:一是“小题”能“大做”吗?二是“小题”怎样“大做”呢?文章最后是陈老师的思考:“小题大做”要注意些什么?主要写了三点:一是教材中哪些习题需要开发?二是所开发的习题难易度如何把握?三是开发的习题怎样组织学生练习?我认同陈老师的三个注意点。  相似文献   

5.
一、把教材变活教材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正如教师们平常所说的: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教教材”。这决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政治课教材非常简单的情况下,单纯地教教材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超出教材,离开教材,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一篇《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老黄牛”》,感触很深。文章说:陈老师,是某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之一。她向来以教学认真负责、教而不厌著称。因此,教学成绩一直不错,是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但在期末的学生“打分评教”中,学校主管领导却意外地发现,陈老师的分数都不高。还有许多学生在陈老师的“评价建议”一栏里醒目地写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老黄牛”。  相似文献   

7.
人们赞美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南城县珀玕小学特级教师黄仍华就是用这样的钥匙,引导学生打开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宝库。 怎样引导学生打开文化科学知识的宝库?黄仍华的回答是:上好每一堂课,把功夫用在课堂教学上。她从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课堂教学的“十字”经验——钻深、讲清、教活、多练、抓实。  相似文献   

8.
劳景令 《广西教育》2010,(16):64-64
"我们感觉很难的内容,陈老师怎么就教得这么轻松,学生怎么就掌握得这么快!"这是我在一次全县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听到的同行对她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和感慨。诚然,"教学要简约,就是要让学生用简约的方法学习‘简单化’了的数学",这是陈老师一直以来对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工》2010,(11):37-37
案例: 教语文的陈老师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己的课本不见了。她想了想,是放在二年级(1)班的教室讲台上了。第二天上课,陈老师本以为课本会乖乖地“躺”在讲台上等她,没想到讲台上空空如也,自己的课本不翼而“飞”了。  相似文献   

10.
那年,我刚师范毕业,学校安排我教三年级数学。或许是新手上路的缘故,我的工作表现总显得差强人意。学校领导很关心我,安排了一位四十多岁的陈老师与我结成师徒对子。于是,陈老师常常到班听我上课。奇怪的是,每每请她提意见时,她总是微微一笑“:再听一课试试看。”就这样,陈老师接连听了一个星期都没给我什么实质性建议。新的一周开始了,我再次邀请陈老师听课。她说“:小章,这一周你来听我的课,好吗?”真不愧为骨干教师,她的课上得如鱼得水,孩子们的思维显得特别活跃,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许多精彩。现在回想起来,多年以前的陈老师已经在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12.
肖玉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刊发了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文章指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范围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教教材”就是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理论命题是“教学生活化”,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向生活实践拓展;其二,“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难”有两种.一种是为了使学生达到巩固或纯熟而设置的反复练习,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做上几百几千道.其实,教的内容并不难,而难就难在学生要克服这种单调乏味又无穷无尽的“操练”.这种百题练、千题练的重复劳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笔头机械练习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打赌     
李发胜 《湖南教育》2005,(15):45-45
芙蓉中学是一所偏远的水乡中学。陈老师是这所学校九年级甲班班主任,吴老师是九年级乙班班主任。陈老师任教甲乙两班语文,吴老师任教甲乙两班数学。他俩的爱人也分别教这两个班的物理和化学。一天,两位班主任在一起闲聊,各自估计本班可以升重点高中的学生。吴老师谈完后,陈老师说:我看你们班李明大有潜力,升重点高中有把握。”吴老师问:何以见得?”陈老师说:“从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这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特强。”吴老师听了朗声大笑:“陈老师,你真看得起李明是不?”陈老师胸有成竹:我对李明充满信心。”吴老师:“那好,我打赌他考不起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新课文《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词。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赞美了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建设家乡、创造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 这首诗,文字优美,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富有鲜明的节奏感、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者可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自读——范读——细读——练读”的教学程序设计教案,正  相似文献   

17.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自从新课标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建议之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很多教师喜欢教完课文后进行拓展,希望超越文本。这对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显然是有益的。但超越不能丢本,语文教学的拓展应该有“度”,应努力寻求超越与守本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一、长度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量。拓展必然挤占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的时间,因此,拓展时间要适当。拓展时间过长,内容无限膨胀,教学漫无边际,冲淡原文教学,那就本末倒置了。这种拓展实质上是教者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钻研文本的工夫…  相似文献   

20.
谭敏丽 《现代语文》2010,(6):138-139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一线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用教材教”的含义。我们的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要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也是不大现实的事,于是课外资源的拓展与延伸就成了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似乎少了课外拓展与延伸这一环节,课堂就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一堂课的成功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