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苏 《中文自修》2010,(7):68-70
荀子在《修身篇》有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屈原在《离骚》中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似文献   

2.
夏飞 《中学文科》2008,(7):28-2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遇“三余”读书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遏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3.
昭明太子于陶渊明作品强调其致“讽谏”之效,而《文选》录文的“底线”是无“有伤风教”。学者或未明这一点而认为两者之异是“自相矛盾”,失之远矣。萧统编纂《文选》时之目的为“娱玩文华”,而后来撰《陶渊明集序》时因忧失“太子之位”才“突然强调起风教”说,未达一间。即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是太子采用不同之价值取向所致,而非因作于“不同时间”。就目前所能了解的相关文献言,《陶渊明集序》之作时,似仍当以大通丁未年为近是。  相似文献   

4.
①大圭。长三尺,抒(zhu)②上,终葵首③。玉,廷。他切。[译文]大圭。长三尺,上端削薄,安上一个椎形的脑袋。玉,廷。[注释]①《记·玉藻》,“天子(插)。”注:“之言,挺热无所屈也。”是天子所持的玉笏。②抒:今《周》作“杼”,是削薄的意思。③终葵:椎。《说文》“椎”下:“谓之终葵。”把“椎”音拉长说出来,就成了“终、葵”;把“终、葵”急连拼合一起,就成了“椎”。这就是古人说的“言”、“急言”。徐《傅》:“其上作椎形。象无所屈也。”诸侯圭朝天子,天子玉以冒①之,似犁冠o。周迅)0日。“无子软调,四寸。”…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09,(9):21-23
《淮南子》中有言:“高者必以下为基。”基础的作用,不言而喻。自芩期开始,“数学基础班”正式开讲了,你的基础需要再务实一下吗?赶快进来吧!  相似文献   

6.
《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愐规矩而改错。”王逸注:“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背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以言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以意妄造,必乱政治,危国君也。”易祖洛先生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发表《“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巧”》一文,指出王逸注“以‘工’为名词,以‘巧’为形容词是不妥的,认为“工巧”当为并列结构,  相似文献   

7.
杜兴国 《学语文》2012,(2):49-49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人们常将两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山寨”一词在汉语词汇中古已有之,《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其的解释是“在山中构筑工事驻守的营寨”,比如《宋史·岳飞传》:“张浚曰:‘飞措画甚大,令已至伊洛,则太行一代山寨必有应者。’”《水浒传》二回:  相似文献   

10.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一次康有为过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章太炎撰联辱骂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上联将《中庸》中“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句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把《论语》中“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隐去“贼”字,上下联末句又嵌入康有为的名字,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炮。康有为的大弟子粱启超看了,不声不响,疾书四个事,分别添在两联的下面,使对联变成为:“国之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绝。  相似文献   

12.
李贺,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有奇气,有气才,诗歌创作,呈现出奇诡峭丽、 别开生面的风貌。其诗险仄奇奥,数万言,“无一字可调俗语,无一言可入俚耳。“下笔惊迈,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明人余飚云:“唐诗之无注而可读者,李杜皆是;虽有注而终不可读者,惟贺为然。”故每读贺诗,总有“扦格龃龉,一纸遂隔万里”之感。近读贺诗《塞下曲》,就为“秋静见旄头,天远席箕愁”中的“席箕”一词,甚感难解。后  相似文献   

13.
中晚唐时期,传奇的创作盛极一时。元稹的《莺莺传》一出即广为流传,受此影响,温庭筠亦作《华州参军》,在借鉴《莺莺传》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突破,展示出其别样的“史才”、“诗笔”与“议论”。纵然《华州参军》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但囿于礼法之风的浓厚和国人的接受心理,此篇小说终未能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4.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15.
《礼记》有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气象万千,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所谓齐鲁、巴蜀、湖湘、岭南、吴越等,为其荦荦大者。  相似文献   

16.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17.
美点赏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心原放逐,乃赋《离骚》;左匠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18.
作业功能定位的再反思 为什么要做作业?翻阅古今中外诸多教育论著,关于课外作业的论述不为少见。如我国古代的《学记》中关于“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论述,就是把“居学”(正是指学生休息时的课外作业)与“正业”(即正式的课程1作了对应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凯洛夫的《教育学》,乃至杜威的《明日之学校》中,都有对作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20.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