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赐予的,但我们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名字,再幼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遇到有些父母忘记了孩子自己的名字,他们以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有权为孩子做出选择;作为教师,也常麻烦家长督促、检查孩子作业,并且凡事都要求家长签名。也常见有些父母不辞劳苦,每天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自己再步履匆匆地赶去上班;也常见已满头华发的爷爷奶奶拎着书包,  相似文献   

2.
说起和孩子沟通困难,家长们都感到十分苦恼。他们说很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可孩子从外面回来,和家长只有问答式的对话,很少有真正的交流。而孩子也觉得与家长无话可说。记者问一位初一学生为什么不愿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孩子说:“我在自己的屋里贴了一张球星的照片,我妈进屋后就说,你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这个球星染的头发那么黄,多恶心。我觉得我妈根本不了解我,我喜欢的她根本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王栋生 《师道》2004,(3):18-20
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有一次我问学生:“当你们出门时,父母对你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们笑了,不说,我请他们说,大家都不好意思,异口同声地说是“外面坏人多”。是的,如今每逢孩子出门,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第二个问题:“小时候大人用什么吓唬你?”答曰:“老拐子”。——也难怪,社会有些邪恶现象是我们当年想不到的,尤其是在一家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谁都怕孩子遭遇不测。我向许多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了解过,他们指着满街目中无人的汽车、摩托车和乱闯乱撞的自行车,无奈地说,他们宁可让孩子晚几年自立也不愿意孩子面临危险。当传媒批评中国孩子生存能力差,中国的家长溺爱子女时,可能应当先呼吁尽早健全社会法治意识,呼唤人们有爱的意识。但是现在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意识中有没有很强的“防”的意识?“外面”的坏人多吗?  相似文献   

4.
1.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时间,学会倾听。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孩子,尊重他们,给他们诉说内心想法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兴冲冲地想跟父母说什么,父母却总是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听到孩子说自己的困惑,父母总是回避;或者孩子倾诉着自己的委屈,父母总是不理解……  相似文献   

5.
胡嫣 《家庭教育》2002,(6):16-17
主持:武汉读者翁国明问:“我儿子7岁,只喜欢听好话,不能说他一点不好。在学校调皮,老师批评几句,他马上不高兴,有时回家还会哭一场。真不知该怎么办,不知其他父母有无此烦恼?”现在的孩子都习惯听好话、被赏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说不得”的毛病。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说不得”现象呢?本期有6位父母朋友座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6.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更多的回应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  相似文献   

7.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说:“越来越不知道这孩子在想什么,你问他,他也懒得告诉你。”实际上,孩子并不愿意封闭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家长不正确的交流方式阻碍了孩子与自己的沟通。 父母与孩子能否沟通,取决于家长的态度是否正确。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家长,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反之,若一开口便是  相似文献   

8.
如何结合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和学校、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以下是笔者的探索和尝试。家长参加班会我班实行班干部轮流“执政”制度,人人都有一个班干部职位,大家都有机会品尝当班长的甘苦。为了强化学生的“班长意识”,提高开展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把家长请进课堂,让他们参加自己子女的就职演说班会,使他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孩子,切实了解孩子的工作水平、处事能力和内心世界,并帮助孩子不断提高。一位同学在就职演说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任期的工作计划、目标和要求,讲得头头是道,他妈妈在下面高兴地说:“我…  相似文献   

9.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甚至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有位邻居曾向我诉说:“我孩子的老师总是说我的孩子调皮捣蛋,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身的缺点。难道我的孩子就没有一点好的地方吗 ?”看着她愤愤不平的样子,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与家长交流的艺术是多么重要。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与家长交流的艺术呢 ?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教师应掌握与家长交流的一般技巧。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一点小错误。有的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情况时,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中国家庭里,很多家长面临着这样一种困惑: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与孩子的交流却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上了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不像过去在小学那样,一回到家,把学校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爸爸妈妈听;不再让父母翻看自己的书包、日记、作文;不愿将自己的交友情况告诉父母;不让父母随便进入自己的房间;不服父母管教……有时就是家长问了他们,他们也是爱理不理,或者三言两语,或者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地说一下,以此来应付家长的提问,不愿多说一句,有的甚至到了和家长没有话可说的地步,对家长的问题毫不理会。我们…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幼儿园教师,常常会听到家长诉苦:“我的孩子总是不肯吃青菜,那怕有一根菜叶子,也要挑出来。怎么打怎么骂都不管用……”还有的家长诉说自己孩子不肯早睡,或者吃饭吃得特别慢等等,他们恳求老  相似文献   

14.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大量农村学校撤并,取而代之的是寄宿制中小学,七八岁的孩子就开始寄宿生活。他们在生活上尚且不能自理,心里的苦恼又向谁诉说呢?城市里的家长忙于工作,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托管班,有些父母把孩子送进托管班里就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了。我不禁想,难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需要家长的榜样示范和陪伴吗?我少年时代就读的初中离家较远,12岁的我成了一名寄宿生。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16.
“爸爸,你说家长打自己的孩子违法不违法?”一天,我下班刚进家就被读小学的孩子拦住了。“你说呢?”我反问孩子。“当然违法!”孩子似乎理直气壮。“违反什么法呢?”我又问。孩子笑了:“我也说不明白。”父母打自己的孩子也是违法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教育法》第四十九条也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  相似文献   

17.
陶春霞 《江苏教育》2013,(11):58-58
我们班有一位小山同学,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还常常无故破坏学校公物,上课喜欢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我找他个别交流,他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的啊,我也不想打他啊,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我课堂上好像是比较喜欢随便讲话,可我没讲废话啊。我反正就这样了,从小学就这样,改不了了。”“反正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我爸爸也经常打我。”从他的话中不难听出,他在家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所以他解决与同学之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打架。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贯如此,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改不了了”。虽然他的语气里有无助与无奈,也有对自己的否定,但我还是听得出他很希望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喜欢他的。于是,我跟他的家长做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他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他又犯什么错误了?”我一愣:这是我接班之后第一次跟他沟通啊浴他怎么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呢?接下来,他父亲着急道:“这孩子,没法教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浑身的毛病噎噎真是的,回来我非得好好揍他浴”听到这里,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孩子在班级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冲突,源自他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眼里,孩子一无是处,认为他“浑身是毛病”。在交流过程中,父亲传递的是“他没法教”。总之,在他父母的眼里,小山同学就是个“问题孩子”。接下来我通过约见、家访、电话交流等形式与他的父母沟通教育小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身为教师,有很多与学生、与长交流的机会。我们经常听家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意和我们说话了;也常听学生抱自己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了。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性的沟通,教育又从何谈起呢?此,家长们很焦急。针对这种情我们对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名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导致孩子家长沟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青少年心理上的原因春期的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体上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大人”了,父母理应把自己当人”看待;而父母总觉得他们还充其量有一…  相似文献   

19.
达欢 《辅导员》2015,(9):7-8
伴随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陆续成为父亲、母亲,隔代教育的敏感性愈发变得严峻起来,总会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爷爷如何宠孩子,还不让他们自己管教孩子,孩子奶奶经常背着他们给孩子“开小灶”,教到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一言以蔽之:隔代教育几乎是一无是处!个别年轻家长还用上了“没文化,真可怕”来形容自己的父辈,甚至不惜与他们翻脸以争夺孩子的教育权。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我想为饱受争议的隔代教育说几句好话,因为,作为祖辈的他们,还是有  相似文献   

20.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