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写在前面     
李向阳的《论政治文明与媒体权利》从政治上层建筑与传媒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切入,认为当下政治民主的发展,对媒体权利尤其是新闻法治的呼唤十分迫切,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符合国情的媒介制度设计,以及对媒体实行多元共治的内外治理. 张晶的《视像的深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通过对现象学哲学最核心的范畴"本质直观"及相关概念的阐发,不但揭示了视像可以蕴含深度,并且勾勒了现象学中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的途径;此外,本文认为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论,是开启视觉文化的深度研究的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视觉文化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由建设性维度入手,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仿像三个阶段揭示了视觉文化彰显审美感性的本质。指出其本身正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宋永琴 《今传媒》2011,(8):78-79
电视剧视像叙事,深度探求为图像带来了经由视觉又超越视觉的审美体验。深度既意味着意义的获取,又决定了审美介入的程度。从观者审美心理来看,"瞬间"感知是实现深度理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内容美、文字美、载体美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它不但能满足人们的视觉、触角等直观的审美感官的审美要求,还能给人们感受文化、增加知识,获得怡情悦志的深度审美体验,它的审美价值在文化旅游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顾嘉 《大观周刊》2011,(26):138-138,106
现象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它的“方法”。现象学的还原、本质直观、描述方法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环节。具体来讲,就是以现象学还原为逻辑起点,以本质直观为核心方法,以描述方法为内在要求。对这三种现象学方法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一种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7.
许笑松 《青年记者》2006,(16):82-83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生活与视觉艺术素养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晓刚 《现代传播》2005,(5):117-119
一、视觉文化生活的轨迹与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人类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文化呈现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曾经雄霸世界若干世纪的语言——文字文化正由中心滑向边缘,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成为波及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的文化弄潮者——不但我们生活中间的建筑、居室、服饰、街牌广告、电视图像、商品宣传册等等充斥着视觉图像,就连美味、音乐、肤感等难以言传的非视觉元素也要频频向视像转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相继“触…  相似文献   

10.
由于艺术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艺术美学应该重新得到彰显与建构.艺术美学与文艺美学有明显的交叉,但有其自身存在的依据.文艺美学强化文学与艺术的通约性或共同性,文学理论的痕迹在文艺美学中还较为明显,而文学是要通过文字进行折射的.“内在视像”是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艺术则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创造出诉诸人们的视觉或听觉乃至其他感觉的直观艺术形象.艺术美学应更近于艺术学的传统,更多地考虑“艺术的”审美特性.尤其艺术语言是艺术美学必须关注的问题,其关键性功能为:一是艺术创作中构思到外化的过程,艺术语言是根本的媒介;二是不同的种类的艺术,其间的差异是以艺术语言为根本标志的;三是艺术品的流传与经典化,艺术语言是其根本的凝结物.  相似文献   

11.
吴艳 《东南传播》2013,(4):125-128
这是一个视觉文化主导下的大众传播时代,但是以声音为符号的文化产品依旧具备其独有的魅力。本文以视觉文化为考察背景,指出声音产品在当下的几种使用特征,并提出从听觉元素奇观化、声音元素亲近化、消费过程主体化三方面来创造其声音产品的审美价值,为相关实践带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卢小伟 《新闻世界》2011,(10):127-128
"囧""烎""槑"等生僻汉字的重新释义,"^_^""T_T""Orz"等符号的使用,是网络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创新性、诙谐性之外,形象性是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征。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以形象性为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是图像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化活动形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编辑活动属于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它对初级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构、选择、优化和创造,其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直接串联着社会意识系统,影响社会精神文化走向.这些都是编辑活动最基本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具有分层、多元的特征,涉及编辑出版活动的诸多方面.在此,本文从导向的层面,以编辑导向为中心范畴,对编辑活动的本质作一探讨,以期对编辑活动本质的认识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亚萍 《大观周刊》2012,(38):35-35
文章首先从分析视觉冲击就是运用视觉艺术,使你的视觉感官受到深刻影响,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构图、造型、颜色等展现出来,直达视觉感官。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 再利用视觉幻象得空间感来突出整体画面的视觉中心,这是人们在第一时间里得到的画面信息。然后,大脑会分析出这些画面中“抢眼”或“视觉震撼力”的内容是否含有刺激性和诱惑性的意味,来判断此画的好与坏。最后,有视觉冲击力的画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本文的视角选择在视觉审美这一核心上,由阐述艺术作品切入视觉审美本身,将当代绘画纳入这个视觉范畴加以分析,通过当代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视讯和铽作方式椿诂视瓷冲击为担当代绘画奇是否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视觉传媒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符号学下的图形符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形符号是现代传媒艺术设计中符号化视觉语言的具体化,能够体现艺术家的想象力与思维创造力.图形符号具有特殊的逻辑特点和创意视觉化传媒形式,能有效展现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社会与大众的思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大众的视觉审美方向.以视觉传达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符号学视角下图形符号的视觉语言特征、功能、表现,从实践中阐述图形符号的视觉语言重要性,能对现代传媒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鲍仕莲 《新闻世界》2011,(6):244-245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视觉性的资料和信息,并由此衍生了特有的视觉文化,而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本文对国内视觉文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视觉文化研究的总体轮廓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大观周刊》2011,(23):37-37,39
书籍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角色,从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到现代需求复杂的“内外兼修”,甚至发展到强调视觉审美需要的范畴,其间有着太多的转变。随着物质条件需求的增强,人们渐渐的疏远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既要有中国个性,又要能够满足当代国人的心理需求。如何从传统文化入手,为读者指明一条心灵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