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祎 《江苏高教》2023,(4):120-124
“互联网+”时代高校成为网络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新标的,信息粗放与伦理失范、机制残缺与管理无序是当下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打造数据分析—内容分发—互动反馈的良性闭环是高校网络文明机制创新的重要考量。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并服务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强化高校学生在高校网络文明机制创新中的主体意识,是“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及创新的终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甘肃省五所高校为例,分析学生在“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价值性目标为导向,增强学生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多方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建设“互联网+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始于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高校学科竞赛的主流赛事,参赛高校、提交作品与参赛学生人数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吸纳了信息技术、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了“互联网+”领域的全覆盖,参赛对象从创意组和实践组拓展到成长组与师生同创组;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本科院校是入围总决赛参赛队伍的主力军,“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大赛获奖集中领域;大赛金奖获奖区域特征和高校分布不平衡,省际获奖项目数量差距显著,集中于高水平大学。基于此,围绕强化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巩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校外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展望大赛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推动“互联网+党员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党员工作发展的重要实践创新。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承担了时代大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互联网+党员发展”信息化平台的实践创新,体现了党员发展过程的培养、标准和体系的“三个创新”,阐明了新时代推动构建“互联网+”信息化党建平台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促进“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校创新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今,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发展,改善了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形式也得到推广和应用,带动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创新。基于“互联网+”背景,阐述了当前网络时代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促进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助推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为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和模式提供了新视角。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质增效,应当把握五个着力点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面对高校教师主力的青年教师,如何改变高校工会传统服务模式,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服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对青年教师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工会工作创新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实现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焱 《教师》2020,(8):63-64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互联网+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基于此,文章立足“互联网+职业教育”内涵,对“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教育模式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明确理念革新、平台搭建、方法创新等在教育模式构建中的重要性,以实现中职教育的互联互通,让中职生学而乐、乐而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在朝着“互联网+”的模式发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建设的新方法,为大学生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提供了积极和正确的导向。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目前“互联网+”计划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之间的融合还严重滞后,亟待健全和完善。文航以“互联网+”与专业课程《钻井液与完井液》为例,探讨了在课程建设、课程设置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建立了“项目引导+智慧教育”,“互联网+现场案例分析”的教育新模式,积极推进科研促教学结合,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实现专业知识到双创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北京市“开放辅导”三年多的“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历程,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其在线教育场域的生成、边界松动、重构扩容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和启示如下:(1)价值共识是“互联网+教育治理”顺利开展的观念性基础;(2)追求教育子场域自治是“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进方向;(3)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是解决“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矛盾的关键;(4)教育治理主体行为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场域”演进的内生动力;(5)优化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郭婧  周梅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265-266
针对"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发展要求,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和盲区。结合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和教师教学方式混合化的特点,对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计等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物联网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并对其教学流程及应用成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邢彦琪 《成才之路》2020,(1):104-105
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走进乡村课堂,为乡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快速、丰富、有效的学习平台。文章阐述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引起的变革,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瑞 《成人教育》2018,(4):43-46
随着宽带网络逐渐普及和完善,互联网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利用"互联网+"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能获取比传统教育更好的效益,这是未来农民培训的主要模式.文章以"互联网+"对农民工培训的影响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介绍基于"互联网+"构建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对策,以满足新时期农民工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李琛琛 《科教导刊》2020,(3):111-1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但只有将"互联网+"合理地运用于大学外语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大学外语教学的质量.本文重点研究"互联网+"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的机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策略,旨在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进而培养出外语知识丰富且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中国企业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为国内的外语人才需求结构带来了各种变化。高校外语教学必须紧跟全球贸易发展的前沿趋势,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刘铭  武法提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87-92,114
为解决“互联网+”时代学习路径辨识难、个性化学习信息过滤难、学习碎片化等“富信息时代”典型学习问题,文章以构建学习服务模式作为问题解决的切入点,采用系统论方法以学习场景作为分析单位,探究了场景化理念的内涵,发现“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基于用户场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特性和信息增值效用;构建了学习场景模型,由学习者、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活动四要素及其各自构成元素组成;以场景化信息传播模式为基本框架推演出场景化学习服务模式的结构模型,由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资源推荐、潜在交互场景生成、学习场景切换、交互场景生成、学习服务效果评价以及修改七个模块构成;确立了场景化学习服务学习延续性、学习资源推荐强度和场景边界划分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9.
针对桂林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现状,结合"互联网+CDIO"理念,制定适合"互联网+"需求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根据不同课程自身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导向,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