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宅男"、"宅女"是指在当今社会中,每天都在家里,不出门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群人.他们认为参与社会生活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每天可通过媒介来了解外界世界,参与其中.而作为电子媒介技术的代表--电视、电脑等媒介成了"宅"一族的主要接触媒介.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它的形成是公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媒介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载体,而电视媒介因为同时具备了"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质,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电视是可以积极拓展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公共媒介.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层层推进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媒介已经逐渐实现由"做节目"到"做活动"的转型.这种显著的变化为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扩大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强电视媒介与其他类型媒介之间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溪 《现代传播》2007,(4):156-158
美国社会学家拉斯维尔在总结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时曾经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性",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将知识、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5.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与效果是大众传播学产生以来人们最为关心,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以前,人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大众传播媒介对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影响方面。虽然,从二次大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铁幕时代开始,人们也愈来愈重视媒介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对其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进入80年代,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扩展自身媒介的影响创造了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7.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自然会引起社会变革并影响公众观念.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借用传播理念把握主动权,提出编辑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新传媒环境下如何加强儿童媒介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环境,是指由个体或群体接触的传播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环境. 有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媒介的技术特征(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决定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信道特征与容量,而媒介的社会特征(媒介的立场、风格、传播内容及其选择标准等)则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认知(如看到什么以及以何种方式从何种角度看到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快捷和多样,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逐渐从过去的纸质媒介转向了电子媒介。在这种信息发展趋势之下,传统的纸质媒介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立身之地"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煜 《现代传播》2019,(10):42-48
在中国电子媒介的演进史中,电视的兴办和发展是较为特殊的历史模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为满足技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社会动员和国际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又是有关政治正义和技术哲学的社会主义实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创办的电视,已经不是媒介,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播技术,从其研发到应用,兼行跨业,融旧纳新,是一个政治动员的过程,即社会权力参与其中为实现自身的意图展开行动的过程.这期间的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的,更是历史的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11.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针对人们的麻木性自恋,他进一步阐发了"艺术家"的视角,以迎接电子媒介的挑战,体现了对人类生存本身的真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媒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中说“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它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的确,新技术的应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居民关系愈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愈益密切,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迫使人们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本国本土,而是对世界全球的认知与信息产生更多的需求。这些都向从事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13.
贺小玲 《传媒》2018,(11):30-32
大学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曾经是"天之骄子",现在则褒贬不一,甚至常与自私冷漠、奢靡、犯罪等负面字眼相关联.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整个环境和事物.这样,人的行为已经成为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议题设置"理论提出,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即媒体的报道决定了人们想什么、怎么想.  相似文献   

14.
徐彦 《传媒》2014,(22)
正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并在《话语的秩序》中最早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媒体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媒介控制者的手中,他们通过媒介生产和传播具有自我倾向性的信息或言论,以达到特定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网  相似文献   

15.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激烈,受众渴望信息的导向和生活压力的释放,形成对媒介的严重依赖症;媒介的工具属性逐渐蜕化,主体属性彰显,媒介异变成具有主体性的与受众对话的对话者.而"一种重要的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1],加强媒介一方的话语权而削弱受众一方的话语权.这就要求媒介和受众相互调适,彼此适应.受众与媒介的理想对话状态应是受众与媒介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文化对话和思想对话.此文专门就电视作观众的合格对话者的条件与可能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电视媒体担当着"报道媒介"与"解决媒介"的双重角色,通过信息公开、情感宣泄、提供平台等方式,以其权威性与专业性的服务,在化解社会纠纷,减少社会冲突对立,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抛开其他原因,单单从学理上分析,我个人认为,造成今年电视媒体大面积竞相传播相亲节目的理论根源是"受众本体论"的庸俗化表现.这几年,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很多媒体在传播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地把长期信奉的"媒体本体论"转变为"受众本体论",即由媒体做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转变为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提供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进步表现,但是,在缺乏工程学和系统学思想的指引下,媒体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势必会冲撞整个媒介的社会期待底线.  相似文献   

19.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