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医患关系始终备受全社会关注,相关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然而近年来涉医事件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以 2016 年发生在山东潍坊的"纱布门"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反转的条件、过程,并对该事件的舆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楠 《青年记者》2017,(29):29-30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且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导致恶性舆论的发生.舆情反转新闻指的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发布的信息不同,舆论的态度会随新闻“剧情”随时逆转,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几年来“扶人被讹”“天价鱼”“诈捐门”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几乎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舆情的反转.由于竞争激烈,媒体不了解新闻的全部真相就进行报道,致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倪万 《青年记者》2017,(21):45-46
近年来,舆情反转现象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乃至广大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舆情反转虽然还没有非常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对“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手术台自拍事件”以及“东北大妈讹外国小伙”等舆情反转事件分析后发现,舆情反转现象大都表现为随着舆情事件发展在不同阶段的推进,关于事件的事实信息不断呈现,社会舆论出现偏移、反转、倒戈的现象,乃至媒体报道、社会公众意见也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曝光、媒体报道、网民讨论、大V评论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舆情反转现象中信息场的乱象,各类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的呈现成为导致舆情反转甚至舆情多次反转的核心原因,也因此引发了新的社会信任危机.这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思维趋向,并随着事件事实的逐步显现,重塑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黎勇  郑凌 《青年记者》2022,(5):50-52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四个条件,指出舆情反转本质上是一种"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还分析了模型中的中坚分子、信息刺激和时间性三个最重要因素在舆情反转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价中,出现舆情急剧反转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舆情反转"的两个案例,即"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发现舆情反转是新闻失实在舆论场上的表现,其成因主要是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信息处理模糊化以及新闻把关不到位。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7):28-32
舆情反转的实质是舆论的两次甚至多次建构。人们在认识事件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参照点选择的不同,会导致认知的前后差异。这是舆情反转的社会心理原因。本研究以"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半"事件为案例,通过对节点微博帖子的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存在着"参照点效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舆情反转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传播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让教育更加有质量.然而,在教育舆情反转的过程中,会消解民众信心,造成谣言扩散,即便最终辟谣,也会给教育事业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因此,本文分析了教育舆情反转现象成因,并尝试提供合理的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8.
继2013年底曾火爆一时的"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反遭讹"事件之后,类似的新闻反转剧一直在生活中频频上演。从去年的"湖南湘潭孕妇惨死手术台"到近期的"成都女司机被暴打",这些新闻事件中无不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反转,而新闻背后的网络舆情态势也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多次发生转向。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探析在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其舆论反转背后的原因,以期对次现象进行初步探索,达到抛砖引玉效果。  相似文献   

9.
"舆情反转"新闻往往涉及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事件,极易引发意见气候的"一边倒"。这种现象的反复出现,会不断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使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这一点十分值得媒体的警惕与反思。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从媒体与受众两个视角揭示"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探求如何有效避免"舆情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王萍 《青年记者》2017,(5):59-60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我国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更加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供了可能.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更加准确地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治理效能,同时也有利于理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精确化,完善网络舆情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对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合理运用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季节性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组成部分,其生成与发展通常呈现出周期性、季节性特征,在部分地区、特定时间反复发生,最终引发和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对此,唯有积极应对,找出合理的治理对策,才能减少网络"季节性舆情"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反转对社会安定和政府公信力带来极大挑战。以社交媒体为依托,信息交互已成为影响舆情走向和公众情感的重要因素。信息交互视角下舆情反转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舆情治理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本文通过构建信息交互视角下的演化模型SFEnInR,模拟不知情人群S、持有观点i的意见发表者Ii、持有观点i的潜在意见发表者Ei、持有观望态度的关注者F和对事件不感兴趣者R在社会网络中的竞争演化,并分析不同态度情景下系统演化特征以及解决策略及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把握公告发布时机,可有效影响网民观点的演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客观报道,可加快网民回归理性状态;贯通舆论体系,积极引导,可有效减少极端化、激进化的舆论扩散。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述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网络舆情风险频发,对国家推进互联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技术为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使网络舆情的监测方式和治理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开启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新时代。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现状,探究大数据视域下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净  谢霄男 《东南传播》2020,(3):100-101
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同时有效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一大攻坚难题。从介入时机、基础保障等角度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结合大数据"4V"特征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路径尚存在拓展、创新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大数据对化解网络舆情攻坚难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升民众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满意度,我们有必要从治理过程与治理方式等层面对大数据嵌入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曹默 《声屏世界》2017,(9):19-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新闻反转现象不仅会引发舆情的关注和反转,同时在反转中也消磨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盛行的当下,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16年发生的新闻反转典型案例,发掘新闻反转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理念的偏差和思维的误区,"结构性疏导"不仅是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和风险治理的应然之径,也是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实践的前瞻性需求.树立基于结构性疏导的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理念,可以通过传播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条疏导路径,实施有效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消减结构不良因素,从而遏制网络...  相似文献   

18.
曹婧 《新闻传播》2022,(3):17-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崛起和"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施行,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新时代高校师生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方式,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核心问题.本文选取上海近年发生的舆情热度较高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研究各类媒体的影响力、可信度和传播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部门高效应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相似文献   

19.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20.
孔利君 《青年记者》2022,(6):107-109
本文以马鞍山市网络舆情治理的经验为基础,总结自媒体时代地级市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变化,反思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本文认为,当下地级市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思路出击,积极探索了包含网络舆情监测、转办、引导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善治"策略,有效提升了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效果,对于巩固地方政府权威性、提升政民良性互动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