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瑜  王圣祯 《传媒》2022,(3):93-95
近几年,VR视频在国内发展与使用呈现递增趋势,并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随之VR视频的传播内容、传播策略、媒介深度、理念形式等成为VR视频优质化传播的对接需求.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宏观研究背景,对VR视频传播模式的搭建以及衍生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与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厘清当前VR视频的传播立意与传播形态的发展传播方向.  相似文献   

2.
任锦 《出版广角》2021,(6):17-19
短视频是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提高传播能力、加强与学术社区互动的重要手段,对丰富期刊与学术社区的互动形式,提高其与学术社区的互动效率,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等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研究短视频运营的特点,探讨短视频运营对科技期刊与学术社区互动以及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加速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懿焘 《东南传播》2022,(6):109-111
随着社交视频网站的兴起,美食短视频迅速成为传播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哔哩哔哩美食短视频为例,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饮食文化视频传播的特点。研究发现,互动传播是美食视频传播的重要特征。在虚拟身体共在、构建屏障排斥局外人、共同关注和情感共享基础上形成集体兴奋,获得情感能量,从而促进饮食文化传播,是视频平台饮食文化互动传播的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4.
师晓晖  张文东 《传媒》2021,(21):52-54
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近年来受到官方与民间传播者的共同青睐,其以具有吸引力的视频内容和充满特色的个人标签,拓展了短视频的外延,吸引了大批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本文从共情、赋权、互动这三个角度分析Vlog的传播特征,并通过对Vlog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提出未来Vlog的传播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培培 《出版广角》2021,(17):85-87
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与价值生产模式,为短视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东京奥运会作为运用短视频传播赛事的首届奥运会,开启了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传播的新图景.文章通过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传播形式、内容创造、创新模式三方面探讨东京奥运会短视频的传播实践,并基于互动仪式框架指出奥运短视频传播过程中的价值生产,以及用户的情感能量与资本符号的积累模式,从而探寻短视频发展新风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得传播范围更广、更新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为避免走向衰落,也在转型创新中谋求新的发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过程中,用户群体在短时间内形成并逐渐扩大.潜移默化间,新媒体的崛起重塑了视频传播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模式.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按照广播电视编导既定模式的前行中,也在稳步与互联网融合,拓展其视频传播渠道,延展受众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尤其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互动广播逐渐成为现代广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所谓互动传播,是指传媒与受众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种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8.
周宁 《传媒》2021,(18):79-81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科普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科普知识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方向.以趣味化的短视频进行科普传播,让高冷深奥的科技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同时其形象化的展现方式、密集化的知识含量、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有效拉近了平台和受众的距离,提高了科普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兰帅辉  尹素伟 《传媒》2023,(2):42-44+46
随着8K技术成为当前视频技术的发展前沿和视听媒介的发展方向,视频的非结构化信息存储和传播功能优势越发突出。本研究以北京冬奥会为个案,分析8K技术在体育传播领域中的应用与技术创新,讨论其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困境;分析其对媒介传播形态中具身传播、媒介格局变化、延伸畸形、意识形态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郑莹  杨健 《新闻前哨》2020,(1):35-36
近年来,短视频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无论是其用户规模还是应用的数量,都得以快速提升。短视频不仅成为传统媒体占领新媒体领域传播高地的重要手段,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传统媒体布局传播矩阵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短视频的形式内容、传播效果、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给传受方式、新闻传播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短视频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新闻与短视频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尤其是短视频作为当前重要的传播形态,在新闻传播领域备受青睐。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与短视频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一趋势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互动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弹幕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文化,改变了传统视频网站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本文列举了弹幕视频的形式,分析了其即时互动性、语言多元化等特点,并深入剖析弹幕用户的心理诉求.弹幕视频由A站、B站扩散至土豆、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传统视频网站,又延伸至影院.在多屏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对弹幕内容把关,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发挥弹幕视频的传播魅力,成为互联网从业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视听影像开始超越长期以来提高清晰度为主的发展方向,使社交性成为其融合创新的主导特征。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短视频,在与社交媒体的互动重构中形成具有社交性的影像形态。社交视频具有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多次传播、用户生产等特点。这一类型建立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系统及生活方式带来影响。社交视频促进了知识生产的全民化集体协作、推动了文化内容的价值变现,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升个人幸福感、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硕  罗艳 《采.写.编》2021,(11):149-151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优化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参与式粉丝互动文化的狂欢,因此,短视频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你好,李焕英》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特色,通过其内容主题、传播角度、视频形式等特点,探索了《你好,李焕英》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电影的策略.通过研究,旨在为如何利用短视频在事件营销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正怡  韩敏 《传媒》2021,(4):31-32,34
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守正创新的发力点.人民网在培植与优化短视频传播基因的同时,在创新传播观念、丰富内容形态、融汇传播渠道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民法典》系列解读报道释放出广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评论类短视频方面,主流媒体需要意识到短视频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环境现状,考虑到新闻评论类产品在质量、种类以及互动交流方面的缺陷,了解用户圈子对新闻评论类短视频发展的限制作用,积极打造贴近用户生活、种类繁多的优质短视频,充分考虑短视频的时间限制问题,加强对评论话语的凝练和优化,为用户带来更具深度的新闻评论.此外,主流媒...  相似文献   

18.
车婧 《视听》2023,(5):121-124
短视频凭借移动化、个性化、社交性、互动性及受众广泛等特点成为政务传播的新形式。本文在人格化传播的视角下,聚焦政务短视频,对“四平警事”抖音号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从形象、语态、互动、情感传播等层面进行人格化演绎,即采用人格化传播策略。政务短视频制作者应着力打造有趣感、对象感、对话感,以此塑造政务短视频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政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短视频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主流媒体的视频号起到了引领作用,自媒体亲历式短视频在微观层面进行信息传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法,从传播渠道、内容生产、用户互动等层面对抗疫短视频进行分析,探讨抗疫短视频得以优势传播的原因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珊 《东南传播》2018,(6):67-69
目前,短视频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形态开始为人们熟知和使用,大众逐渐成为其深度参与者和喜爱者.究其原因,除了短视频自身特点外,更归因于大众需求的内在驱使.在商业景观社会的建构之下,人们通过体验狂欢,相互凝视,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然而,这种看似有利于建构身份认同的传播形式,却使大众无形中沦为资本的奴隶,影响其主体性的形成,并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