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崇 《天中学刊》2002,17(3):61-62
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句话简直成了历代对魏晋士族政治的定论。但笔者认为,刘毅这一论断在其所处的时代并不确凿。我们先看一组材料: (1)石苞:“(在魏)县召为吏,给农司马。”参与魏晋禅代,位至大司马,封乐陵郡公。(《晋书·石苞传》) (2)张华:“少孤贫,自牧羊。”参与禅代,并以灭吴功封广武县侯,邑万户。惠帝时进封壮武郡公,为司空。(《晋书·张华传》) (3)石鉴:“出身寒素,太康末拜司空,领太子太傅,元康初为太尉。”(《晋书·石鉴传》) 上述材料中石苞卒于泰…  相似文献   

2.
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引得洛阳纸贵。其实要论文学价值,当推其五言诗为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茂先(张华)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左思的五言诗简直可以说是锦绣满目、字字珠玑。《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皎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据刘孝标注此事,左思所咏《招隐诗》当为其“二首之一”中句“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左诗写及雪景,王徽之是在“夜大雪”“四望皎然”的情况下,触景生情,吟咏起左思《招隐诗》的,可见王徽之对左思的《招隐诗》是十分热爱、体会颇深,因而吟咏成诵的。《梁书·昭明太子传》载:“(昭明太子)性爱山水,于玄囿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昭明太子对左思的《招隐诗》也是热爱并吟咏成诵  相似文献   

3.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西晋左思写了《三都赋》,开始并不被时人赏识。左思便将文章送给当时在文坛很有名望的皇甫谧(mì)看。皇甫谧大为赞赏,并为它写了序。接着张载、刘逵等人纷纷为《三都赋》写序作注,张华读后也赞叹它余韵悠长,越读越觉得新奇喜人,可与班固、张衡的作品媲美。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纸张紧缺,纸价也因之上涨。《世说新语·文学》也有东晋的庾阐将他写的《扬都赋》(注:扬都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送给庚亮看,庚亮因为庚  相似文献   

4.
《三都赋》的撰写和修订是左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大约从移家洛阳就正式开始这一工作,先从事《蜀都赋》和《吴都赋》,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时又匆匆加上《魏都赋》,形成完整的初稿。他请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此后他又花十多年的时间加意修改,他拜访张载和陆机,又求为秘书郎,都是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帮助修订。到元康六年(296年)告一段落,得到张华的高度评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洛阳为之纸贵。于是先后有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为赋作注。这些序、注曾经有人认为完全是左思本人的炒作手段,但并无确证。  相似文献   

5.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今存的很少,只有赋二篇,诗十四首。左思传下来的作品虽然很少,却能传名千载,甚至声名赫然。这自然是由作品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决定的。左思的诗文在当时就得到一些著名文人学士的崇高评价。他的《三都赋》刚完成,请张华看,张华说:“此《二京》可三。”皇甫谧见到,亦为之“嗟叹”。后来谢灵运说:“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钟嵘将其诗列为“上品”。刘勰关于左思的论述不  相似文献   

6.
洛阳纸贵     
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西晋武帝时青年诗人左思博览文史、才思敏捷,所作《三都赋》备受张载、张华等名家赞赏,都邑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的纸价因而贵起来。“三都”即三国时魏都邺中、蜀都益州和吴都建业,《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赋》和《吴都赋》的总称。左赋铺锦列绣,繁雕重刻,是继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之后辞赋体的重要代表作。现在常用“洛阳纸贵”一词来形容著作享有盛誉,或是风行一时,流传广泛。如《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薰伯,非不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7.
王导传     
原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五斗米”之说,史学界却争论不休。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文史学家对“五斗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已故学者逯钦立先生所说,“五斗米”是指东汉传下来的“五斗米道”。他认为陶潜不满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江州刺史王凝之,29岁时,不愿去做江州祭酒,不  相似文献   

9.
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传》。左思是我国西晋时代的一位大文豪,他学识渊博、文才横溢,但小时候却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聊天,朋友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可左思的父亲叹着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觉察到了,他非常难过,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并且…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产生于魏齐王正始年间.《晋书·王衍传》曰:“魏齐王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体,但并非老庄思想的翻版.魏晋玄学吸收了老庄顺随自然的一面,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又对老庄思想进行了改造.《抱朴子·外篇·疾谬》称当时玄  相似文献   

11.
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卷七(《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中肯定:“晋时后讳甚严。”同书卷八《晋讳例》中又说:“东晋后讳比历代特多。”陈先生曾举例来证明其结论: 一是举《晋书·后妃传》:“成恭杜皇后讳陵阳”为例:“成恭杜皇后讳陵阳,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若以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之例例之,则‘阳’字不生疑义。然晋时后讳甚严,陵阳既因讳而改,则是否改一字即为满足,须待有其它之证明。”因而,陈先生肯定“阳”为误衍之字  相似文献   

12.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13.
王祥生活在汉末、曹魏和西晋初年,以孝知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现存有关王祥生平系年的资料为唐修《晋书》王祥本传与裴松之注《三国志.吕虔传》引王隐《晋书》。两者记述的王祥生卒年时间与年龄并不相同,《晋书》王祥本传中生平系年前后时间顺序中也有不合逻辑之处。根据史书史料的可信度以及与王祥相关人物生平的考证,王祥生于汉光和三年(180),约于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初入仕途,卒于晋泰始四年(268)。  相似文献   

14.
洛阳纸贵     
【读音】luò yáng zhǐ guì【出处】于是豪贵之间,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传》)【释义】因为抄写《三都赋》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比喻有价值的著作受到读者的欢迎,风行一时,人人争相阅读。【故事链接】晋代文学家左思,字太冲,临  相似文献   

15.
正说到西晋的陆机,喜欢文学的人想到的是文辞华美无双的《文赋》,而学书之人想到的则是声名显赫的《平复帖》。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曾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人称"陆平原"。陆机擅长行书、章草,不仅书法了得,更是文章冠世。《晋书》中评  相似文献   

16.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唐代宫廷诗人,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唐贞观初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转起居郎,曾参与《晋书》的编撰工作。代表作有《入朝洛堤步月》《王昭君》等。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巩县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朴素自然。代表作有《春日怀归》《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池五首》等。  相似文献   

17.
陆机之冤     
陆机(261—303),字士衡,晋代吴郡华亭(今上海市)人。生于三国时吴永安四年,卒于晋太安二年。他是在“八王之乱”中被害的,《晋书》卷五十四有传。陆机出身于豪门世家,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抗死时,陆机才十四岁,便领父兵为牙门将。六年后(280年)吴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读书十年,曾作《辩亡论》上、下篇,以述吴之兴亡及其祖若父之功绩。晋武帝太原末年(289年),陆机与弟陆云同赴洛阳,造太常张华。张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他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可见陆氏兄弟当  相似文献   

18.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19.
一、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禾犀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禾犀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  相似文献   

20.
在晋代和南朝的史书中,常见"北府"、"东府"、"西府"之名.它们都是当时的军事重镇.本文拟对这些名称的缘起及其在东晋时代的历史情况作一些粗略的考证;此外,"南府"之名不见晋、宋史书,需要探讨一下有无其实的问题,故题名曰《东晋四府考略》.一、东府东府之名遍见于《晋书》、《宋书》、《南史》.例如:《晋书·儒林·徐邈传》:"邈尝诣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晋书·王恭传》:"道子尝集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