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报上经常报道某国家元首来我国访问,在某某处“下榻”。何为“下榻”呢?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膝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善之榻。”诗句是颂扬膝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陈善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徐孺,即徐孺子,名柳,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下陈著之榻”,使陈著放下榻来。陈著,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  相似文献   

2.
一、稽古引典   1.物华天宝……陈蕃之榻:引西晋张华夜观天象和东汉陈蕃专门准备一榻接待徐禾犀的故事证明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睢园绿竹:睢园即西汉梁孝王刘武的睢阳兔园,园内多竹,刘武经常和他的宾客在其中宴饮作赋。引睢园的故事在于将历史名园类比当时的滕王阁及其宴会。   3.邺水朱华……临川之笔:邺是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这里借指曹氏父子,他们都是诗人,又敬重文学之士。朱华即莲花,曹植有“朱华冒绿池”的诗句,彭泽指代的是陶渊明,他不但爱饮酒,而且他的诗中无不含酒,可称得上是个“酒”诗人。…  相似文献   

3.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4.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此后,《北史·邢邵传》也有“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之语;《宋史·宋敏求传》也有记载:“熟于朝廷典故。”现在凡是见诸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  相似文献   

5.
“下榻”.就是放下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一般指客人住宿.多用于外交往来。说到它的来历,或许会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意思是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相似文献   

6.
笔下无典,其文必浅,言之无文,传之不远。《滕王阁序》生动感人,千古传诵,这与文章成功地使用大量典故不无关系。使用典故,也即用典,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含意。”(张中行《文言津逮》)使用典故,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之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滕王阁序》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既有历史故事,也有前人文句。运用的手法既有明用,也有暗用;既有正用,也有反用。大量典故的成功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援用明典,…  相似文献   

7.
“囊萤”即用绢袋装盛萤火虫。相传古人车胤因家贫而常用囊萤照明以勤苦夜读,典出《晋书·车胤传》。千余年来,这个故事广泛流传,成为典故,激励了不少读书人。恐怕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清代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三月,有一个人却通过实验证明:“囊萤”  相似文献   

8.
陈蕃述评     
陈文云 《天中学刊》2002,17(3):75-76
据《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载:陈蕃字仲举,汝南平玉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常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知其有清世之志,甚奇之。便启发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深受启迪,从此发愤读书,谨慎做事,立下要扫除天下的雄心大志。 王勃的《滕王阁序》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文中的徐孺,即徐樨,南昌人,为后汉时的高士,东汉时陈蕃任豫章太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  相似文献   

9.
项昉初 《语文知识》2003,(11):23-24
干将莫邪:古剑名称,见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王阖闾请干将铸名剑,三月不成。干将之妻莫邪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战国策·齐策五》:“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后诗词中常引用这个典故来咏宝剑,或借喻爱剑、求剑之心,或用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可用作“干将”或“莫邪”,也可用作“干莫”。如元稹《说剑》:“我闻声响异,疑是干将斗。”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部》:“心铁已从干莫利,鬓丝休叹白霜垂。”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5册选编了初唐王勃《滕王阁序》。对于其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句,教材40页注释⑧既串讲了句意:“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又通过注明典故出处说明了“下榻”一语的由来,还介绍了古时“榻”的形制功用,可以说相当全面、详尽。不过,细究文意,参照古文今译的要求,上引串讲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列子·汤问》篇末章有关于火浣布的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东晋张湛注:“此《周书》所云。”接着,《列子》还写了这样一段话:“皇子以为无此物,传之者妄。萧叔曰‘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早于张湛的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其《博物志》卷二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周书》曰:  相似文献   

12.
凡有体育赛事的报道,常见“某人问鼎冠军宝座”“某人勇夺桂冠”这样的句子,溯源“问鼎”与“桂冠”之典,实在让人难以苟同,值得切磋一番。“问鼎”一词源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国之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子问鼎,··有觊觎犤jìyú,〈书〉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犦周室之意,后人遂以问鼎比喻篡权。《晋书·王敦传》有“有问鼎之心,帝畏面恶之”一语。现代人引用问鼎的典故,意在比喻有人在政治权力之争中有所动作。比如专…  相似文献   

13.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4.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5.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16.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18.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先从用典的渊源来看。“典故”也称“掌故”,是故事的意思。故事也即旧事。例:“窃从长老的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史记·三王世家》)“宣帝循武帝故事。”(《汉书》)“孝文孝景,因袭掌故。”(《史记》)  相似文献   

19.
《庄子·杂篇》所收《说剑》,因其思想完全与庄周及庄周一派不合,古今学者多疑为赝作。清人宜颖《南华真经解》卷十引孙广说,以为“战国策士游谈,与《弋说》及《幸臣篇》相似”。按《弋说》见于《史记·楚世家》,盖为先秦时文字,《战国策》与《春秋后语》皆收入之。以《说剑》例之,应题作《说弋》。《幸臣篇》即庄辛《谏楚襄王》。宣颖以《说剑》与此两篇相近,实为真知灼见。《说剑》并非庄周及其门徒与后学之作,但亦非有人故意作伪。章学  相似文献   

20.
论典故——诗歌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故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学以及史学诸领域。本文试图以唐宋诗词为材料,对典故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典故的形成典故,一般释为典例故实,常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历史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先秦作品中已用典故,多为民间传闻,如“牛郎织女”一典,已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楚辞》中亦多用典,比如《天问》中运用了不少民间神话、传闻。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作过考释,仍有一些不得其解。往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所用典故,多有出处依据。这些典故的出处大体分为下列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