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和精神,“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人类认识自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人本思想的兴起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由此,陈旧和现代,落后与明,专制与民主分野;由此,人类发现自身、反思自身,乃至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教学研究的内容必须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基础,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了解社会,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和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教育中的情感与理性 有老师反对“教历史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理性地分析历史,不要掺杂个人的情感”。提出“学历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通过学历史‘学会行动’,将历史的知识和认识融化为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以为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这正是当前历史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误区所在。所谓“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而来?为何正确?“真正的教师会注意,不要在讲台上,把某一种立场灌输给学生,无论其方式为明讲或暗示。因为以‘让事实自己说话’的方式……是最欺骗性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班固的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系统且富有创见的。在他看来,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变化规律的政治性学问,其任务是记存事实、研究规律,其作用在于增加知识、提供借鉴、预知未来。历史发展是客观的,人们要尊重并顺应历史规律,要注重时、势、人的变化。时、势、人是历史认识的基本方式,事实和圣人思想则是历史认识的标准。历史研究要采用历史辩证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统计方法。《诗》《书》是史料,存真、“切于世事”“著明”“备论”则是史料编纂的原则。史家不仅要端正思想,要“博学”,还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归入社会福利的某些观念和体制,在明初期的礼俗形式中其实已经有朦胧的体现。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福利之历史先声的明初期有关现象的片断遗存,是认识当时历史化的宝贵资料,也是探索中国社会福利史的重要线索。认识有关历史化现象,除了进行必要的考古学和献学考察之外,还可以借用神话学和民族学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湖南影戏形成时间略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湖南在明以后逐渐成了一个戏剧大省,目前学者对其境内大部分剧种的历史源流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对曾盛行于湖南城乡之影戏的历史源流的认识,却是相当模糊。如其形成时间,或日起于光绪二十二年,或日是明万历年间,或干脆说“不见记载”。万历之说因证据不足而不可信,光绪二十二年说又晚于实际情况。由于没有确切材料,我们以为湖南影戏形成时间的上限暂难拟订,但其下限不会晚于1855年。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其特征开始的,直到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才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持,赙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阶段,它必将使我们冲破一切“左”的束缚,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人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发现规律、明晓教训、总结经验。高等教育发展史之所以成为教育科学的重要资源,也在于从中我们可以研究获得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从而  相似文献   

9.
公则生明     
《新作文》2003,(27)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0.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以“我们传承的明”为主线,揭示了人类明(主要是中国明)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与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相比,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七年级教材展示的是身边的社会,可看、可闻、可触、可摸,生动形象,具体现实;八年级教材则相对远离生活实际,较难具体感知,只能演绎和想象。如何让相对“僵化”的历史“鲜活”起来,是我们在教学中直面的一个难题。笔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求教于大方之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青壮年时科场失意、仕途多艰,寄情青楼歌场,涉足茶肆酒楼,得以接触社会下层;晚年在寿宁县任内“百端苦心,政平讼理”;明亡前后参加抗清之举,又刻意总结明皇朝覆亡的教训,在晚明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冯氏无疑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深入社会底里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3.
公则生明     
朱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  相似文献   

14.
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明后期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作为公安派“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学思想深受他的兄长、公安派主帅袁宏道的影响。因为袁中道生年较晚,对后期公安派的流弊认识颇深刻,故他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通骑驿于公安、竞陵”的调和色彩。研究袁中道诗学思想,可以为认识中晚明诗学思想的转型及其时代特征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明代教育家李贽指出:“世上何人不读书,不作书奴死读书。”我想“学以致用”而且能有创新就不是“书奴”。创新活动是以思维为核心,必须努力发掘教材中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发散点,引导学员在按常规的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与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许多古代城址全面勘查或局部发掘,本参阅一些考古和历史学的献资料。整理研究发现:中国明的历史何止五千年,华夏史前期的城池遗存充分说明中国明“肯定一万年”。本着重就中国“万年明”呈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互结合,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城池化上的史实进行了理论探讨,印证恩格斯“筑城,人类明标识”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悠久的、灿烂光辉的历史明,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化传统,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劣根性”。其显特点便是化的专制与压抑。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人类明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动态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冲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抛弃“冷战思维”,以全球思维代替传统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求同存异”的关系,来迎接人类明的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张福贵同志的博士论文《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是世纪之交出现的一部颇有独创性,因而对人们深有启迪的鲁迅研究著作。就研究对象而言,作者的选题无疑是一座富矿,但昔日开采者众,它又成为一座老矿。难能可贵的是,福贵同志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觅定新的视点,别立格局,将鲁迅在20世纪初至五四前后的文化选择置于中西文化冲突交汇的大背景上,对其“任个人”、“张灵明”两个基本命题及若干衍生形态和相关问题的深层内涵、内在矛盾、历史价值作了深入透辟的论析。认识真理的途径不止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