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音腔”浅析福建广播电视学会蔡湘芝什么是“播音腔”,由于理解不同,认识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褒有贬。反对者说播音腔就是装腔作势、居高临下,是高、平、空播音的典型表现。赞成的则认为播音腔是传统的播音技巧,是新中国诞生前后形成的“字正、腔圆、庄重、大度...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常有些论述有关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文章提到“播音腔”一词。一些作者提及主持人节目如何受欢迎的原因,强调主持人如何重要以及谈到培养主持人这样的话题时,总要将主持人与播音员做一番比较,指责播音员的种种不足,进而对播音传统口诛笔伐,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说明问题。还有个别作者把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吐字发声、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和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贬斥为“播音腔”而加以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一、“播音腔”的内涵 对“播音腔”,北京广播学院张颂教授早有论述:“播音腔,实质上应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播音腔”与“主持调”──浅论广播语体的适应性毕一鸣当主持人节目兴起之时,有人把传统播音一概斥之为“播音腔”,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形态来取代它。曾几何时,人们感觉到了一种来得更快的变异调式,我们称它为“主持调”。在这里被称为“腔”与“调”,当然是一...  相似文献   

4.
岳斌 《现代传播》2001,(4):126-128
“播音腔、这一概念,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很少使用。甚至提起来似乎还带有一些贬义的意味。但作为“播音”这一特定专业所使用的声腔,在学术的范围内却涵盖着播音这门有声语言艺术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播音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应该是业内人士的共识。 一、“播音腔”应该是播音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有声语言艺术最终都要通过一种符合本类艺术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作为载体,将艺术工作者的感受、设计、创作表达出来。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一样,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播音腔”。 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播音是我国新闻播报、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其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播音腔",这一特点逐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播音主持语言创作中的"播音腔",是一种主持形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够更好地发展播音主持事业。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播音主持是有声语言的发展,播音语言在其语言表达形式方面有其独特性,同时也充满着魅力。本文通过对"播音腔"的起源、发展的阐述,探讨"播音腔"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让人们对"播音腔"有个正确、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贾宁  李浩 《今传媒》2013,(8):152-156
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样态,因而产生了"正宗"播音腔。由于节目的播出风格和传播特点,并且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因此在广播电视创作中要正视播音腔回归生活的观点。播音腔具有双层定义,播音腔与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播音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时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贾宁  李浩 《报刊之友》2013,(8):152-156
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样态,因而产生了"正宗"播音腔。由于节目的播出风格和传播特点,并且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因此在广播电视创作中要正视播音腔回归生活的观点。播音腔具有双层定义,播音腔与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播音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时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作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播音离不开情、声、气。虽然这之间各有要求,但重点应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只有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稿件重点,有效的提高播音质量。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在播音创作中的“情”“声”“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播音界议论最多、争议最大的就是播音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怎样播”。同一篇稿子,几个人播,会有不同的播出效果,即使都从“内容出发”,但表达方法各不相同,特别是新闻播音中的模糊认识和问题就更多了。矫正了过去的“高、平、空”,“冷、僵、远”,又出现了“低、虚、软”,“轻、柔、甜”;排斥“新闻腔”后,又演绎了“表演腔”。改掉了”呆板化”,又趋于“自由化”;近几年还派生出带口语的“说新闻”。如此种种,令听众不知所以然,还误导了年轻播音员背离了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而走入歧途。 播音实践中之所以出现诸…  相似文献   

11.
刘荣 《新闻传播》2010,(4):136-136
在广电这一行业中,有一个特殊的词汇——播音腔,它是播音员因为播音时间久而导致的。"播音腔"会令播音员的声音在整个播音过程中,显得刻意死板、毫无感情色彩。一个优秀的播音员需要用真情实感来感染听众,让播出的节目富有一定的生命力。在电台播音中通过灵活地运用情感和听众交流,可以使节目更加吸引人,使一纸平淡的稿件顿发生机,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2.
播音艺术创作之“气”。播音艺术创作的“气”,是“情动于内”和“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如果不动情,气息状态凝滞不变,声音便呆板苍白,缺乏活力;如果感情动了,而气息不能随之自如变化,声音也就不可能自如变化,便会  相似文献   

13.
从"播音腔"被我国播音学界作为专有名词正式提出并分析探讨,至今已30余年。30余年间我国播音学界与业界从理论、业务等不同角度对"播音腔"的好坏、优劣做出了分析,然而对于"播音腔"的定义却始终没有准确的表述。本文建立在对"播音腔"发展的"历时性"教察视野下,以思辨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提出"情感-语音"坐标轴模型对现有的"播音腔好坏"问题做出界定,并提出既适合历史语境又适应当下智媒时代的"播音腔"定义及三种"播音腔"的分类。  相似文献   

14.
从"播音腔"被我国播音学界作为专有名词正式提出并分析探讨,至今已30余年。30余年间我国播音学界与业界从理论、业务等不同角度对"播音腔"的好坏、优劣做出了分析,然而对于"播音腔"的定义却始终没有准确的表述。本文建立在对"播音腔"发展的"历时性"教察视野下,以思辨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提出"情感—语音"坐标轴模型对现有的"播音腔好坏"问题做出界定,并提出既适合历史语境又适应当下智媒时代的"播音腔"定义及三种"播音腔"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肇燮  曾侃 《青年记者》2017,(5):47-48
随着时代的发展,突出“时代性”的新闻播音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管是从录播到直播,还是播音语言的“降调”,新闻播音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下面,笔者通过对中国新闻播音的传承发展来分析“人性化”新闻播音的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16.
应天常 《声屏世界》2007,(11):44-45
播音员的设置具有国际通行性,它有助于确立媒介权威,宣明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立场;对于清晰流畅传达政令、传递信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是,播音形式沿用了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日渐式微——新闻节目主持人(或曰“主播”)无可挽回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播音员的位置。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院长李小华教授指出:“在目前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只有《新闻联播》还保持着播报体的新闻播音风格。”这显然因为“播音形式特有的权威性与客观性,在显示一种分量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与观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过:“能爱能憎才能文。”翻开一篇篇文学佳作。读者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充满激情的灼热的心,作者的激情深深感染着读者,激励着读者,使人们从中得到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艺术创作一定要充满激情,表现激情。文学是这样,播音也不例外,播音创作必须要有激情。  相似文献   

18.
庄玮 《新闻世界》2009,(9):49-50
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媒介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媒体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播音方式,产生了“说新闻”的形式。这种改变带动了新闻播音的又一次变革。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过时了,所有的新闻节目应该一律由“播”改为“说”,这种观点在业界也一直争论。本文通过解剖“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收音机里。或在电视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播音腔调:它所传达出来的有声语言。无清晰之意,无鲜明之情,可又貌似“亲切”的“忽高忽低”。它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真诚地对你说着什么。倒像是接通了一部语言处理机,不管文字上是什么含义、什么事情、什么风格,只要经过这部“机器”的处理.全都“熨平烫好”变成了一样的格式传达出来。于是,人们认为这种“腔调”是“播音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尽管今天许多人在描述某位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时,仍然说他(她)的播音具有某种风格。但我们却很难说当前我国的播音具有整体形态意义上的、统一的风格。有人在10年前提出“新风格”概念时①,播音界统一的风格尚存,“新风格”虽已大量出现但其生存状态仍像“小媳妇”,常常遭到各方面的抨击。而今天,我国播音经过“降调———口语化———新风格”出现近20年的演变,已经与20年前大异其趣。风格是一种持续、稳定的东西,据此我们将持续了几十年的“传统风格”概括为“爱憎分明、讲气势、重激情、求规范……”②而目前的播音则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