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在生存空间的层面为国人制造了"中心地理"的幻象认知,更囿限了古典中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无法获得外来文学的滋养。自晚清民初以来,伴随着世界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世界文学观念得以在中国的文学场域建构起来,并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在世界文学观念的介入之下,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而越出民族文学的世界性文学视野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1840年西方的入侵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开始。1840年既是封闭的、完善的、僵化的古典文学的终结,又是开放的、杂乱的、新生的现代文学的开始。中国文学根据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对立,从第一个层面上可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两大文学系统。由此,广义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从1840年的中国文化背景说起,而中国现代文学的下限至今仍是一个未定的开放的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5.
作为从西方引入的一种文学类型,晚清政治小说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与乌托邦色彩,是创作者用以开启民智的工具,主旨不在文体建设。尽管如此,作为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晚清政治小说在“说教”中实蕴含着巨变,它在题材、叙事、传播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性意义,并影响着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期待已久的王学振君的《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终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与高玉的《"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李继凯等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李怡等的《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等一道,同列"五色石丛书"出版。盛夏捧读,如饮醴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三)讲授元明清文学,教学内容分为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晚清文学四个部分。现将期末复习的有关问题概略说明如下: 第一、期末复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电视授课内容。教学大纲不但提出了总的教学要求,而且明确规定了各章节的基本教学内容和重点学习作品篇目。期末复习的范围,就是通过教材和电视授课体现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平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1-5,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使古典文学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应当解决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关系,即“文学本体”研究与非文学本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当代”意识和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当然是挖掘其作为“文学本体”所蕴涵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发现、利用其所具有的其他各种价值,同样十分必要。应当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去研究古典文学,但任何历史都是当代意识观照下的历史,古典文学研究同样如此。中国古典文学的民族性固然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如何适应“全球化”语境的趋势,把中国古典文学推向世界,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 狂狷说。裴斐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不是中和,而是狂狷。“以道制欲”,“正乎礼义”,不是作家的真实个性。雅俗并存说。周寅宾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是雅(正统文学)俗(民间化文学)并存,相互交流的。诗教说。廖仲安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精神体现在诗上,诗歌是古典文学的主  相似文献   

10.
蔡宗齐(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志荣:蔡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作为一名著名的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文论研究的华裔学者,您认为中西诗学的思维范式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性对于中西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里的"身体"形象大致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1)《诗经》至唐朝:作为仪态神韵的"意象身体";(2)宋元到晚清的章回小说:作为性别身份的"性别身体";(3)现代文学三十年:作为个性性格的"性格身体";(4)1949—1970年代:作为政治革命符号的"革命身体";(5)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感性生命的"自然身体"。  相似文献   

12.
处在中国古典文学末期的晚清诗,具有传统诗歌特征的同时又拥有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深刻认知,并且与现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当代作品,对《清浪滩》进行看客视角分析,能进一步加深对晚清诗歌价值的认知。包容与批判、同情与呐喊、多元与单一,《清浪滩》跳出单纯的写景与叙事层面,从辩证多元的现实主义创作视角写出了看客在生存压迫下的无奈选择和复杂人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三)讲授元明清文学,教学内容分为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晚清文学四个部分。现将期末复习的有关问题概略说明如下:第一、期末复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电视授课内容。教学大纲不但提出了总的教学要求,而且明确规定了各章节的基本教学内容和重点学习作品篇目。期末复习的范围,就是通过教材和电视授课体现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文学史的基本知识;(2)重点学习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山意象往往意味着落后。山意象的这种含义不见于古典文学,显示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重大区别,说明了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复杂和多元。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大批量的、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的焦虑在儿童文学界的表现尤为突出.从晚清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作品的同时,都曾留心于儿童教育,并译介了相当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木斋指出,“经学中国”是反个性、反自由的,与人性相违背,而“文学中国”则是人性受到“经学中国”排挤、压抑之后生成的审美形态,它的精神内核是人性。“文学中国”概念不仅不认为古典文学是否定性的,而且还宣称它是中华文明体遗留的仅存的瑰宝和财富。中国古典文学是人类生命在经学化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留下的痕迹,是生命按照人性法则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证据。总体而言,“文学中国”这一概念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古典中国的一种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古典文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五四”开始的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是对古代研究遗产的继承、革新、深化和扩展。1950年以后,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课题,是有步骤地全面清理文学遗产,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古代各种文学现象的本来面貌和本质内涵;(2)运用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新观念,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的评价;(3)总结艺术创作和文学发展的规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孙逊教授,1944年生,江苏丹阳人。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院中文系,毕业后于上海师大任教至今。现为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不仅令世界瞩目,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成果同样卓著。尽管俄罗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几经波折,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保持着时密切时疏离,时附和时批驳的冷热不均的关系,但却从未中断过,其翻译和研究对象既涉及国内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也涉及国内鲜有提及的作家与作品,其中诸多研究观点和见解新颖独特。反观俄罗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选择与研究,想必会给我国的文学创作者、文学翻译者、文学研究者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