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新闻发现与信息组合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代中国新闻学研究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占据着权威的地位,但若引入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认识.新闻表现则为形形色色的信息符号,不可能是“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2.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3.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因为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人去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世界上的哪些客观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环节,有报道思路、主题、事实、角度、线索、“文眼”和表现方式等等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发现:是指对某个新闻事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变旧闻为新闻,有三种方法: 一、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由头,把它与过去发生的同类事实链接起来 变的要点是,新闻由头的时间要素应遵循“最近点”原理。“最近点”即所选择的时间要素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最好是“昨天”或“今天”发生的,如果不是则最好点明具体发生时间。新闻由头非常忌讳时间上的模糊性,如“改革开放以来”,“年初以来”等等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间久就不成其为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前提是记者的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意发现。即记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基层一线去发现新闻,通常是主题先行;另一种是无意发现。即记者未加注意,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新闻。通常是主题滞后。以往,记者只注重新闻的有意发现,却忽视了新闻的无意发现。其实,新闻的无意  相似文献   

6.
董斌 《新闻前哨》2005,(10):26-26
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新闻素材。但新闻事实蕴藏在事物的变化中,要靠记者去发现和捕捉。无论是刚踏入新闻之门的年轻人还是从业多年的老记者,脑中时常盘旋的问题是:哪里有新闻,有什么值得写?谈的都是新闻发现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问题。如何从众多的事实中敏锐发现有价值的事实写成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发现新闻是比写作新闻更重要的能力,不断发现并报道新闻,是新闻记者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如何坚持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结合自己的采写体会,谈点粗浅看法。一、新闻要真实,事实要准确。采写批评稿,特别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即使记者有话要讲,宁可就实论虚,另写评论,在新闻中尽量少发或不发议论。1983年1月陕西省富平县发生了一起因交通和粮食部门“扯皮”,造成国家粮油调运中断的事件。我经过调查核实,弄清了事实真相和是非。写初稿时,把批评重点放在交通部门上,写了他们的种种歪理,抒发了记者的看法和议论。后细细推敲,稿子长且不  相似文献   

8.
林怡 《新闻知识》2003,(4):36-38
在大干世界里,报道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报道对象以及如何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步骤,它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是指报道主体对进入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判断,是在事实的新闻价值上“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从新闻传播活动的整个程序来看,发现事实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基础性的第一环节。本文选取了近些年来的部分优秀报道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几点发现的技巧,希望可以有益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9.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通常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基本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即着眼于动态性事物的报道。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迅速及时地反映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的能力,更要善于从平常的静态事物中捕捉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事实的最高效  相似文献   

11.
新闻文摘     
梁衡对新闻定义作补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他的《新闻原理的思考》一书中,对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在”的定议作补充说明。他的新的表述是:“新闻是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惰息传递。”梁衡对其中两点变动做了如下解释:一是增加了受众的态度。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新发生的事实都可以报道。实际上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新发生的事实,记者都不去报道,只选择那些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关心的事实去报道。新闻首先要考虑有多少人爱看,有多少人要听,有时还要考虑它的社会作用是正是反,…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观点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陈力丹教授说,还有一种情况,事实可能发生在很久的过去,却是刚刚被人们发现,即“最新发现”,也有新闻价值,值得报道。事实上。很多“最新发现”已成为媒体报道的上好题材,有的还因其独特的新闻维度引起极大反响。第2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91年前的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诞生》(以下简称《在重庆诞生》),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关注的新闻事实的属性不同,新闻分成事件性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关注的事实的时态可以是“过去时”,也可以是“现在时”,是正在发生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只关注已经发生的事实,是过去的事情。它是一种总结、回溯性的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这种新  相似文献   

14.
徐穹  晓诤 《新闻采编》2009,(4):46-47
在记录和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不过避免地要应用到一些数字;运用数字作好新闻报道,仍是日常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采用的方法。但是,数据往往只是我们反映成就的“工具”。有人说,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数字也是最枯燥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新闻事实,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这对矛盾。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事实的报道。是否善于抓取和报道有意义的事实,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 刊载在《陕西日报》1994年10月6日一版的消息《专员县长为公厕剪彩》,就是这样一则很会抓取和反映有典型意义事实的好新闻。 其一,它报道了一件不多见的事实。新闻贵新,这“新”首先是体现在所反映的事实是罕见的。我不主张说“人咬狗”式的反常事件才是新闻,但是新闻事实确应该是不多见的。“剪彩”似乎也曾形成过风,报道它的  相似文献   

16.
陈立吾  胡剑 《新闻前哨》2006,(10):48-48
何为新闻,历来众说纷纭。权威的说法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又有学称,“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还有学说“新闻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其实,不管是“发生的事”还是“发现的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看重的是生动鲜活的新闻实践,是跑新闻,抓新闻,抢新闻,做到“人无我有”。  相似文献   

17.
记者发现新闻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新闻发现目标包括发现事实真相、发现新闻价值、发现新闻表达方式。新闻发现思维贯穿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并通常表现在四个动态阶段:由新闻线索触发的新闻“灵感”;围绕新闻“灵感”所展开的对事实真相的预测;采访中印证事实真相、修正和确认报道主题;采访中依据报道主题和新闻表达规律发现、收集、挖掘素材。  相似文献   

18.
在大千世界里,报道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报道对象以及如何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步骤,它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新闻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它的本质特征是“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新闻发现则是指报道主体对进入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新闻媒介因批评报道引发了一些“新闻官司”。因笔者搞过多年的批评报道,一些同仁好友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而且还乐当这样的“被告”,因为“被告”不是败诉的代名词,当上被告,才有为自己的真实而辩解的场合,否则,原告不与你对簿公堂,会在背后“打小报告”,就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印象,如此下去,记者的形象受损不说,新闻媒介的声誉也受影响。话说回来,不怕当“被告”,前提是批评报道要真实、准确。而批评报道要求得真实,在采访中必须努力掌握全、辨、深三个关节栏。所谓“全”,就是要采访到与一件批评报道有关的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实,都是由若干具体事实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