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督教以有罪的灵魂通过忏悔、赎罪获得拯救.奥尼尔以带有浓郁"自我忏悔"意味的戏剧承栽他的内省意识,苦行、圣爱、皈依--基督教的这一基本救赎精神构成了他的救世之途.曹禺通过剧中不少负罪角色的行动替代性地完成他的赎罪,表达了生命自觉有罪而产生的负疚、悔恨直至补赎的意向.在寻求解救的路途上,曹禹也坚信博爱和皈依是人类脱离苦难和罪恶人生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2.
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完整的博爱思想。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是在古罗马帝国的社会情境下形成的,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启迪。并与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和独特文化,以及耶稣的道德情怀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又渗透在他的戏剧文本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精神来源.曹禺忧郁而热烈的性格、孤独的体验、博大的同情心、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求索是他走近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忏悔意识、罪恶与救赎、不可知的神秘、劳动、爱人、遵从基督的规范,是显现在曹禺戏剧文本中的鲜明的基督教资源.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渗透到欧美等国家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基督教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罪感文化,在文化心理中植入了幽暗意识与人性的凄惨。这种文化心态严重影响了以宪法为前提、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以人权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欧美宪政精神,并使其刻意回避创建理想社会的问答。此外,基督教文化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对欧美宪政制度变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表现就是:作为“动态宪法”的行政法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新文学理论家。他在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主张、译介外国文学,评论作家作品,以及从事新诗和小品散文创作的同时,也向新文坛评介了大量耶稣、基督和《圣书》(即《圣经》,《新旧约全书》),以及基督教的博爱、人道、平等、同情等宗教意识。这些同他接受的西欧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学说、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一起,形成他“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基本思想材料。研究他接受基督教影响的方式和思想特点,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他当时多方面的文学活动,而且对了解基督教与五四文学的关系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8.
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了一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在《雷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和构建场景等显示出了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在他的三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和<原野>中,基督精神构成了作品的内蕴,也是作品戏剧情境的形成的本质因素,在这些剧作中,作者充分宣扬了体现着基督教道德伦理观的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汪志彬 《文教资料》2007,(34):86-88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少现代作家在其作品创作中,都创造性地借鉴了基督教思想。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就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本文拟从曹禺戏剧作品的情节内容、人物命运安排等方面,来探讨基督教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通过在教会学校学习,接触到了基督教以及大量的西方文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张爱玲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博爱、淡漠超然的精神,并将她的同情心投射在笔下的人物。同时,她的作品也也呈现出圣经文本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殷曼曼 《考试周刊》2011,(68):21-22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不仅充满着诗意和童趣,而且闪耀着基督教的光芒。本文试从他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其蕴涵的博爱和原罪一忏悔一救赎的基督教思想,表达了他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接受基督教的思想。他在同基督教思想中的诚信、博爱、救世及忏悔等元素的碰撞交流中,逐步形成诚心、爱己、救人和自觉的鲁迅精神体系。相较而言,鲁迅精神更接地气,与人生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更能够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在饱尝工业文明带来的寂寞之苦后,企望重新出现人际间的亲和。本文认为西方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东方智慧中的“仁爱”、“兼爱”思想在呼唤现代社会人伦亲和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分析了“仁爱”思想在调和人际关系方面更具优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洪秀全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叛逆者。他所创立的拜上帝教,实际上是由基督教和儒教进行“杂交”而生出的一个不伦不类、不西不东的“儿子”。因而,在洪秀全的意识形态里,基督教与儒教,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始终是一对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