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揭露日本侵华政策的本质和罪恶,另一方面,在反侵略策略上,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是强调人民的力量;同时提出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分开看待,提倡中日民间友好。李大钊的对日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国际局势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考虑对日外交关系;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外交思想在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晚年外交思想,顺应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潮流。尤其是,其中的主要主张与以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外交主张基本一致,不仅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民主主义外交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迄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建设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邓演达外交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外交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它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种种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走向成熟伴随了他革命的一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灵活的、务实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长期作为我党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今天,当历史已迈进崭新的21世纪时,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导意义并未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丧失。相反,发掘其中的精髓对于当今我们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宜的外交政策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有很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专门论述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日本的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重视周恩来研究,大多是对周恩来处理中日外交关系的态度的颂扬。“周恩来与新中国对日外交”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展开,进一步丰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中日友好是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石;对日经济外交是其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团结又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对日外交的基本策略。邓小平对日外交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人权外交”有其独特的外交思想传统,即美国例外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人权外交”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其实质是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睦邻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十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睦邻外交思想的内容及实践,最后阐明了邓小平睦邻外交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以其深湛的睿智和超凡的胆略,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刘新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77-78,91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对邓小平外交思想进行解读,发掘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梁启超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外交思想,主要有民族主义、中日提携、均势主义、名誉孤立、开诚布公以敦睦谊等。他的外交思想具有极鲜明的爱国主义特性,反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梁启超过于重视国家层面的角逐和博弈,没有充分认识人民的力量,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八大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思想。和平外交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主旋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目的。中共八大召开后,新中国对中共八大所确立的外交思想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5.
马基雅维里是欧洲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幻想通过有强大实力的国王来统一意大利,提出了加强王权的外交策略,并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和伎俩,包括欺骗等,来达到最终目的。因此,他的外交思想既十分注重外交与政治、军事的关系,也注重外交技巧和外交经验,本文通过具体外交事件和外交语言,尝试对其外交技巧和外交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政治家、外交家特有的战略眼光、总览全局,阐述了极丰富的对日外交思想:一、提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以抗日为主轴,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二、对日、抗日就是外交;军事上以武装抵抗日本侵略;通过战争废除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实行全民族抗战,中日和平是有条件的。三、制日,须实行多元外交,联合英美制衡日本;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企图依靠俄国,牵制日本,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印关系的意义,从全球视野和时代主题看待发展中印关系的重要性。根据对印关系的外交思想与实践,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应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这些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对印外交思想着眼大局,富有远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汲取毛泽东中印关系外交思想的智慧和精髓,对于推动中印关系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政党外交已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是新时期开展我党对外交往的理论指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薛福成的外交活动,从三个面分析了其外交思想,即对传统思想的沿袭与改造,对近代国际法的接受和运用,外交和内治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