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阳 《东南传播》2021,(2):31-35
媒体平台化是新闻业在平台经济下的新形态。运用数字劳动相关理论对今日头条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媒体平台化趋势下,尽管媒体平台保有新闻业本身的特征,但无可避免地移植了平台的资本积累逻辑,且前者已呈现出被后者裹挟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注意力众筹"与"新闻众筹"的生产模式中,即新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超级全景监狱"式监控与数据利用,运用技术赋权、情感劳动动员、奖励机制鼓励创作等策略进行数字劳动动员,从而实现对低偿劳动的普通用户们隐蔽的剩余价值剥削。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进行批判,意在呼吁社会保有对新事物的谨慎态度,促进平台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霞飞 《东南传播》2018,(3):107-109
在互联网倡导自我表达的语境中,自媒体人通过内容聚集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仅仅是自媒体内容的受众,更是自媒体的"商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媒体书写的话语体系中,他们成为互联网资本的"免费劳工",进行着数字生产。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分析其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的"元"逻辑,及其粉丝的生产、消费活动,以此来揭示自媒体粉丝"产消合一"的"劳动"行为及其商品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在经历4个月试运营后,6月10日,由时代出版传媒公司重点打造的中国首个以文化生活为主题的数字出版内容互动社交平台——"时光流影TIMEFACE"同步推出网络正式版和移动客户端。自上线以来,该平台注册用户近10万人,日点击量5万多次,日上传图片数万张,引起行业内外、专业媒体、机构用户和风险投资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方杏  张丹丹 《东南传播》2014,(8):119-121
微公益自出现以来,借助于社交媒体平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过对腾讯公益官方微信账号"Hi公益"的观察发现,微公益利用微信不仅向用户推送优质资源、与用户展开互动,还方便了用户的捐助,微信在传播主体、传播形式、受众参与三个方面均为微公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22):58-62
Papi酱的爆红以及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实现1200万的融资,让无数自媒体人振奋不已,媒体业界、学术界等众多人士不由自主地齐呼"网红经济"、"内容创业"时代的到来。但自媒体早已存在,为何能红起来成功实现流量变现的是极少数人,数以万计自媒体平台该如何靠岸?在万千平台用户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到底谁才是获益者?文章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出发,试从"商品问题"、"劳工问题"这两个重要的视角对以"内容创业"为口号的自媒体时代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2):73-81
本研究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通过聚焦平台媒介——电子游戏产业的"平台化"与游戏玩工在平台经济中"劳动化"过程来揭示以平台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流通形式具有平台资本主义的垄断与剥削特征。研究认为平台媒介通过对娱乐休闲活动的劳动化来获取巨大的数字劳动剩余价值,其生产与剥削依托平台对社会实践的集聚以及平台对信息数据、社交关系等新兴资源的垄断而实现,形成了以数据为资源,以"数字劳动"为生产力,以及以互联网"价值网"为结构的新的利益循环网络模式。平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平台的嵌套平台层次结构优势深刻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劳动结构与价值增值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现阶段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生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从而构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层级模型,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面对不同事件类型时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参与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基于用户参与行为的用户画像侧写、识别其对某一类型话题活跃度和参与度以及预测用户参与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灵长类动物行为谱制定过程为依据,应用观察实验法,通过邀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观察员形式发现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产生的参与行为,构建包括8个类别、21个特定参与行为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结果/结论]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为核心,以认知努力量为衡量单位,构建结构为主动参与行为和被动参与行为、积极参与行为和消极参与行为、深度参与行为与浅表参与行为的三因素两水平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8.
田浩 《新闻记者》2023,(4):26-35
数字媒体平台的兴起为用户获取社区新闻与构建在线社区归属感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成为我们探讨社区化公众行为的实践基础。本文尝试借鉴新闻卷入研究的理论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探析用户关注社区新闻内容以及参与新闻点赞、分享与讨论等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而准确理解数字新闻用户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用户关注新闻内容的核心驱动力是满足生活需求,用户的情感卷入能够直接激发其对社区新闻的参与意愿,这一意愿转化为参与行动的过程则涉及更多的情境性因素。上述环节表明,用户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与人际关系具有将其塑造为审慎行动者的潜能。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新闻用户由“智识个体”走向“智识公众”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大多被归因于适应他国文化和维系本国情感的需要,但对于留学生代购群体来说,微信既是社交平台也是商业平台,平台中的隐私管理成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数字实践。本文改变了以往文献中社交媒体平台影响留学生身份建构的研究思路,从用户本身出发,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社交媒体隐私管理行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留学生代购群体通过隐私管理平衡"做生意"和"做朋友"之间的矛盾,通过隐私让渡和观众隔离重构隐私边界,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策略性表露和选择性隐藏,建构符合客户需求的数字形象,获取客户信任,隐私管理成为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11.
"学习强国"APP作为权威的思想宣传平台,既是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学习平台,也是多种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媒体平台。其融媒体实践在顶层设计的整体性上,既注重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又强化了平台的针对性;在信息生产的多维度上,聚合了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权威性和可信度更高;在用户体验上,不断增强用户粘性,增强了学习的关联度、系统性。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学习强国"APP的融媒体实践需要对平台的有用性、可靠性、交互性予以特别关注,实现学习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3.
所谓"自媒体",就是互联网技术构筑起了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开放、全方位互动的公共话语平台,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可即时发言、参与互动.无论你是"草根阶层",还是身居高位,在此均为同样身份--"网民".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报如何顺势而为,创新发展?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媒介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自身的数字化使之无缝嵌入互联网内部,人本身成为媒介的一个节点,逆转成为媒介的延伸.以“用户”为基础的开放、多向、即时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初步确立.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以及传统的媒体产业营销模式受到致命的冲击和颠覆,而新型数字媒体产业的运营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文章认为提高以用户情感参与及脑力贡献为核心的用户忠诚度,是数字媒体产业运营成功的关键,“游戏化”设计对于解决数字媒体产业的用户忠诚度问题,有着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互联网媒体平台,主要用于发布信息,互动交流,而且参与人群广泛。微博过亿的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聚焦某项公益活动。本文以最近热播电影"亲爱的"谈起,讲述微博在"微博打拐"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微博传播公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的技术赋能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转化为传播的生产者,"数字劳工"被纳入到网络平台的免费劳动体系中,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他们的内容版权、注意力、社会关系、元数据等都成为了网络平台的获利来源。但在现有的网络平台机制之下,实际上暗含着对用户的隐性剥削。本文试图从网络平台机制的角度,借助区块链技术,对"数字劳工"的保障机制的可能性提供新的思考。区块链技术可以从生产、交易、分配三个环节对网络平台机制进行全新建构,通过建立微版权体系、智能合约劳动网络、加密共享数据价值等方式,以达到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权益平衡。  相似文献   

17.
田园 《青年记者》2016,(33):16-16
从最早的读者来信、手机短信、热线电话,到今天遍地开花的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甚至直播平台,受众参与形态的嬗变几乎构成了媒介进化的另一条主线。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推动下,UGC(用户生成内容)、自媒体平台等新的受众参与形态层出不穷,与过去简单地强调主体话语权、意见反馈、双向交流的受众参与行为不同,如今的受众参与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闻偶遇是人们在并非积极主动寻求信息的状态下所接触到的新闻,这也是人们在算法驱动数字平台上接触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人们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便利之际,推荐算法本身也饱受各种诟病,如是否导致人们漠视严肃新闻、公共参与消极等。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如何吸引用户参与严肃新闻?数字平台通过各种算法机制,控制着用户的信息可见性,以及用户接触信息时的各项线索。研究在MAIN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项在线实验,聚焦新闻热度、文章来源、标题风格等平台线索,提出了社交媒体平台线索启发人们新闻参与的研究框架。结果显示,平台提供的启发性线索是否高度契合人们的心理,是激发人们新闻阅读的重要因素;信息有用性感知是促成人们进一步分享偶遇新闻的重要中介变量。文章最后讨论了新闻偶遇的“吸引力隐喻”,并为鼓励人们关注严肃新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缩小数字不平等提出了具体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4):47-53
在政府危机公关的背景下,"社交化"属性显著的新兴媒体成为民间意见气候的集散地。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对"百色助学网性侵"和"马山骗领扶贫款"事件的民间抗争性话语表达,发现传播实体与其话语抗争程度并不显著相关,但传播效果与其固有影响力高度相关。民间抗争性话语已经成为当前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官方处理舆情的思路要由"引导"向"融通"转变,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与媒体共同搭建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聚合导向正确的民间抗争性话语的影响力,将新兴媒体打造成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6):60-76
当前关于脸书(Facebook)数据泄漏丑闻的争论仍然局限于技术平台侵犯个人隐私、威胁民主政治,以及国家如何监管科技巨头等议题。本文从所有制的视角出发,梳理被忽视的西方学界围绕社交媒体是否应被"国有化"的争论,以及关于此问题所展开的它是不是公用事业和究竟应该归谁所有等问题。本文认为,这种争论将关于社交媒体所有制的讨论束缚在财产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产权和用户生成内容的版权框架之内。现有传播政治经济学成果虽然点出了社交媒体使用是一种被剥削的劳动这一理论命题,但未能进一步就此主张用户的"数据所有权"。实际上,已具有抽象劳动特征的用户上网行为所产生的看不见的产品—"一般数据",恰恰应该被理解为平台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劳动权"应体现为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基于劳动权的"数据公有制"天然具有合法性,应由用户来收回数据控制权,制衡社交媒体巨头滥用公司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