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新时代师德建设与师说解惑的思想分析,从历史角度回顾先人的思想观点并赋予"解惑"新的生命,指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对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能自觉"解惑",更要倡导求实、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教育事业,为学生"解惑",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贺杰 《现代语文》2011,(8):80-81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老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清流"。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对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同学交流的主渠道恐怕就是语言。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14,(26):3-3
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我们称赞他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集体智慧、主流价值观传承下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的悉心培育和点滴浸润,孩子们才得以积累知识、锻炼技能,并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进程。由此,他们成功地发挥了经济助推手和社会黏合剂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4.
封宗华 《学子》2014,(7):87-88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塑造心灵、引领人生的艺术。"文武之道",当然应该"一张一弛",张弛有度,用一种无形的牵引力引人入胜。历史课堂不应该只充斥着一堆枯燥乏味的年代和条条框框的知识,令人生厌,而应该极具张力,极富美感,令学生感到仿佛"穿越"到了一个个逝去的朝代,欣赏秦砖汉瓦,与唐宗宋祖对话。  相似文献   

5.
在后改革时代,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多元化。在后改革时代,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必须完成教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本为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责。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职能,语文教师又因此承担了比其他学科更多的"传道"之责。众所周知,学科教学有三个"统一"和一个"加强"的基本原则,"三个统一"就是: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一个加强"则是: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基本原则,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又重新温习韩愈的《师说》内容,尤其对"传道、授业、解惑"又与新的理解和体悟,其实这也是如今高效课堂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思德教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目标。同时略议这些课程目标的如是达成还须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社会环境。说明无论"传道"还是"授业",离不开家教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组织、引导、合作"。因此,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师生关系已成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以"爱"为前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发展的合作者以及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9.
经典散文的教学往往面临相似的困境,即在多元阐释与刻板印象中寻求出路。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提出经典散文的教学策略:返璞归真的"文本细读",探幽析微的"问题情境"创设,拨云见日的"比较阅读",由言语到思维,由知识到文化,通过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以期进入现代经典散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使命,完整地诠释总结了班主任的所有工作:"传道","授业","解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侧重点各异。  相似文献   

11.
张琴 《成才之路》2011,(22):91-I0020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历史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再现过去,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语言无味,那么历史课可能是呆板的读书课,"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使学生丧失对历史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张梦萍 《考试周刊》2011,(39):26-2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同此理。  相似文献   

13.
国家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课程观以传承为育人之本,因而教学方式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处于被迫学习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被压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任务性学习等方式,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不然。对学生而言,情感教育远比知识传授重要。在课堂中,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本身包括"教学"和"育人"两个方面。正如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的任务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现如今,教师更应担负起教书和育人并举的双重任务。而语文教师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威力"毋庸置疑,然而学生的心灵是广阔的,思维是活跃的。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德育,如何有效地"释疑解惑",让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和主题活动就是德育工作一双隐形的翅膀。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不再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品位。课堂品位的提升意味着教学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理念的引领,由注重知识的获得上升到关注心灵的成长和幸福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课以前叫"计算机课",叫"计算机课"它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而现在叫"信息技术课",它不但强调"知识与技能"同样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等优秀的品质。从表达的次序上看,这句话同时也告示人们"传道"是最高层次的,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在这里我把"传道"理解为"育人"。  相似文献   

20.
屈玉香 《教师》2011,(20):73-73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谓"疑"就是怀疑,对所面临的问题有疑问,迫切需要有人"解惑",因此而"问",没有"疑惑"不会产生"问"的念头,无法去问,这是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