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4):100-106
柳宗元寻《春秋》解儒道,提出与韩愈道统说截然不同的大中之道。《天说》唯物论哲学是柳宗元大中之道的基石。反天命、反封建、反等级制是大中之道的主调。"利安元元"和"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是大中之道的精髓。柳宗元所说的大中之道,不但是其思想﹑为政和处世理念的代表,在许多时候,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柳宗元一生在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4.
"中"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基础。纵观胡瑗的所有论述,无不显示其"中道"的底蕴。他把"中"看成是"正"的前提,无论是谈自然,还是言人事,都离不开一个"中"字。胡瑗一方面继承了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又发明创造把中庸之道改造为"大中之道"。他把天下为公看是"大中之道"的前提,认为守"中"必须以天下为重,以民众为重;把刚柔相济看是"大中之道"的本质要求,强调顺时顺势、有刚有柔、动静有常;同时他认为"大中之道"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不能死守"中道",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针对中唐儒学义理被淹没在章句训诂中的情况,重申原始儒学的经世致用特征;柳宗元剥落笼罩在儒学头上的天人感应、鬼神迷信等神学外衣,弘扬原始儒学的人本精神;柳宗元倡导“大中之道”,端正了儒学学风;柳宗元统合儒释、融合诸家,拓展了儒学视野。由此,柳宗元对儒学的复兴、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合中"是胡瑗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胡瑗的"合中"并非合传统的中庸之道。胡瑗所讲的"中"是"大中",他强调人的一切言行必须合"大中之道",而要合"大中之道"就必须用心广大,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胡瑗的"大中"也是一种至正公平的表现,而要做到至公至平,就必须有刚明之正。同时,胡瑗还认为,合"大中之道"要做到刚柔相济,并实现人治与法治的统一。此外,胡瑗的"合中"既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他认为在合中而为的同时,可以过越常分,进行大胆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一生以宣扬、实践“大中之道”为己任。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突出了改革这一主线。他主张“天人相分”,认为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倡“德治”,贯彻法制;改革吏治,“吏为民役”,提出“民利民自利”的主张:构建至善至美的和谐社会。他的人格力量体现在追求理想、坚韧不拔;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珍惜友谊、忠信真诚;勤政为民、为官清廉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套切关联上。  相似文献   

9.
正名、宽猛相济、道德教化构成了孔子治国之道的基本要素。孔子治道思想中强调秩序,崇尚德政,主张中庸之道。故在稳定社会秩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外部矛盾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本文试图用现代政治学的原理诠释孔子的治道思想,旨在为当代中国政治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道”,他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柳宗东全集》卷三《时令论》下,以下引《柳河东全集》只注卷数和篇名)“当世者,大中之道也.”(卷三《断刑论》  相似文献   

11.
正名、宽猛相济,道德教化构成了孔子治国之道的基本要素,孔子治道思想中强调秩序,崇尚德政,主张中庸之道,故在稳定社会秩序,调整统治阶级部和外部矛盾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本试图用现代政治学的原理诠释孔子的治道思想,旨在为沼代中国政治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儒学思想体系的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一是西汉时的董仲舒,他为确立儒学统治做了奠基的工作;二是唐代韩愈,他创立了道统说;三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宋代理学思想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还与韩愈和柳宗元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宋时儒道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南宋时才显露的程朱理学是一些读书人追求的时尚。当时僧形儒语随处可见。朱熹推崇理学,他把儒学系统化定格到社会里,成了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朱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后来七百年的封建社会。柳宗元是博古通今的大儒,他主张大中之道与韩愈和程朱理学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历史地位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坚定的政治革新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黑暗时代,敢于坚持革新,以“根据具,言人所不敢言”(陈衍《石遗室论文》卷二)的斗争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大中之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种精神与成就,对他以后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柳宗元的儒家民本思想杨虹柳宗元和当时多数积极入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基本思想倾向是坚持儒家学说,主张儒家“圣人”之道。但反对僵死的传统儒学,反对墨守章句、死背教条、以矜取誉。他认为,真正的“儒”不仅能谈说义理、诵读经文,更要使“圣人之道”有益于现...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1,(1):80-88
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到的地位,他奠定了古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的文学样式;他的传记作品丰富多彩,许多都是写底层劳动者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他的诗文凝聚着不屈的愤世情怀,与一般士大夫不同,他是为自己追寻的大中之道不得施展而痛惜;柳宗元是自唐以来,能用楚韵为赋的第一人。他的诗文开创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文学传播接受的状态取决于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生存环境.影响唐宋柳宗元文学传播接受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他的政治生涯;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和他的诗文主张.这也是柳宗元文学在其漫长传播接受历程中,为后世读者所特别注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九疑山赋》拓本"亮相学界,落款署"柳公权书",又一说柳宗元所撰。九疑山,舜帝之陵;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宗元,古文大作家。则此可谓三绝碑。而作为碑刻多有可疑之处,又多不合《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宋代史书以及明清方志记载。此文收于明初永州方志,非柳公权所书,亦非柳宗元所撰,疑为南宋末道州宁远人黄表卿所作。后人用此仿柳公权书伪刻。论文对《九疑山赋》拓本真赝问题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8.
《漫画之道》是陈学君多年来记录漫画创作历程的学术心得,更是一册难得的漫画知识读本。幽默是智慧的产物,漫画是创意的艺术。"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苏轼对柳宗元诗作的评点,同样可用之漫画。艺术的魅力在于别出心裁,反常合道,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9.
黄老学派在战国时获得主流学术地位,独盛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史上延续了三四百年之久。该学派流行于大变革时代,此种风潮以两汉为界,以新莽改革为标志性事件。在变革时代新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以王权建设和整合社会各子系统为重点。在黄老治道哲学的“兼利无择”,“利而弗利”和“天地不仁”的宗旨下,社会各力量都得以自由发展壮大。对此黄老哲学有关于“仁义礼薄于道德”的论述。而汉代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的利益倾向性也开始固定。黄老治道对“道”的阐释富有层次性和操作性,主张“天为人稽”。黄老哲学尊崇君势,也推重能臣,主张君臣不相僭越,一体同唱。王治国凭借“内刑”而“自得”的“王术”,王术即道。法在原理上出于“道”,但在应用层面,则强调出于“人心”。本文还指出,《管子》以“水”论“道”,其经济思想符合黄老治道哲学。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