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但他虽为贵胄,却生不逢时,少年丧父,家境渐衰,宋灭亡后,归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世祖赞赏.元仁宗临位,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渐成元朝文人中政治地位最为显赫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古代诗歌研究中少为人所关注的元代诗人赵盂頫的诗文创作方法,从咏怀之作,爱国之作、读景之作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其特色。并认为赵孟頫的诗具有一定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恢复其在元代文坛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代诗歌研究中少为人所关注的元代诗人赵孟頫的诗文创作方法,从咏怀之作、爱国之作、读景之作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其特色。并认为赵盂頫的诗具有一定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恢复其在元代文坛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作为南宋第一词家,辛弃疾的词向来以用典著称,其用典之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之为“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其用典之妙,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称之为“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  相似文献   

5.
李洋 《文教资料》2012,(11):3-5
本文结合"词人之词"这一词学理论,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题材与主题:艳情与身世之感的渗入;二是词的体制:音乐性与文辞美兼修;三是价值和功能:言情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从"词人之词"角度重新审视晏几道这位"古之伤心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词人的创作心理、作品风格和审美效果,走进小山梦幻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秦穆公所用的三帅,是孟明、西乞、白乙。此文前面写“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后面写晋“败(?)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课文注解⑧:“百里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派出的三帅的全名。”我在备课时,参阅了一些古籍,知道百里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特别是弄清楚西乞术,白乙丙和蹇叔的关系,对“蹇叔之子与师”那一小节,就讲得比较确切了。三帅之名在《殽之战》中先略而后全?倮锩厦魇?“百里”是氏,“孟明”是字,与他的名“视”相应,那末,西  相似文献   

7.
贺铸词在词题、词调及表现手法三方面深具特色。为词另立新名是为求得词题与词之内容情意的契合对应;从所用词牌之量化统计中益见词人创调之才;“檃括”手法的大量运用也成为贺铸词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孟贲”一词的解释,颜师古在《汉书》中的注认为“孟贲”是古代的“勇力士”.《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战国时勇士.实际上,“孟贲”本写作“孟奔”,表示最勇敢的勇士,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  相似文献   

9.
<正>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仅选入了三首词: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李清照的《如梦令》,另一首则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三首词分别设置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近期,孟晓东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深度辩课。笔者作为执教者,深有所悟。  相似文献   

10.
龙榆生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词学观所构成的学术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实际上,这是首次明确化的现代词学体系,规划出了现代词学的研究范围。声调学关乎词的艺术论、方法论、美学特征;批评学关乎词史、词论、词家、词作研究;目录学关乎词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龙氏词学观已成为一份宝贵的词学遗产  相似文献   

11.
词虽然大盛于两宋,但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却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视词为人笔墨游戏之作,称词为“小词”;有意以诗之标准来衡量词;对词持有矛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4.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5.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苏轼大量以游戏之笔入词,被誉为“为游戏之圣”。其游戏之作共四十一首,占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强。苏轼的戏作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词人,对徽宗时期的御用文人及词作的影响最为明显。苏轼虽然以游戏作词,但决不小看词;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一书中,对“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中的“不辞”二字认为不好懂.并引用了魏源在《老子本义》中的观点把这句话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顺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实随着如今有关《老子》的各种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句话提供了大量材料,对此,通过对字形及读音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上下文意,得出始、辞()形近音同,“辞”在此句中可译为“主宰”之意.  相似文献   

18.
朱彝尊的集句词集《蕃锦集》向来是被学界主流鄙弃不谈的一部作品,原因与对“集句”这种“字游戏”的认同程度有莫大关系。本第一部分对集句的产生、流变、价值作了初步梳理,第二部分对朱氏《蕃锦集》作了具体品评,并指出:朱氏在集句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实质上是他自觉释放这种体的抒情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国内外的学术界关于"词"的研究十分活跃,相反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研究却鲜有进展。在日本,虽说从近代开始就有了复合辞这一说法,但使用频率较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复合辞不断地涌入日本社会,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我考察过平成8年的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一级的试卷,在所有问题当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3个,占总数的37.1%。而平成9年的试卷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5个,占总数的42.1%。从这不难看出,日语中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关注日益提高。即便如此,当今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给日语学习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试图围绕复合辞、复合助辞及复合助词的认定标准作一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词史"是清代学者提出的词学话语,意指兼具"实录"精神与"<春秋>笔法"之词作.刘辰翁以"入世"的态度,用比兴的手法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艺术化;在旧日习俗的回忆中,发抒文化失落的伤痛;咏叹、褒贬时事,有意识地表现出以词存史的精神,他的词可称"词史"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