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得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课堂数学教学的开放,我们觉得,在观念上,应该考虑我们的教学是否注重了"生命体的发展",是否思索过"我们今天的教学,将给孩子们明天留下什么"?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主题性大单元活动就是给予教师与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活动,追求教育整体效应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巧  相似文献   

3.
张常荣 《甘肃教育》2014,(17):58-58
正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对于学生主体性、自立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目标导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并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把自己由"主讲者"变成"一位顾问"、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教学视野狭窄,师生沟通单一,教学课堂沉闷。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也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最终目标体现。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个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数学课生彩!学的开放显得尤为重要,而借助新教育实验提倡的“构建理想课堂”,以及导学案和导学单的使用,我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的开放中,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自我意识、能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文学认知和文学实践的人。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7.
还给学生精彩的"舞台",就是把"精彩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应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追求!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化",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应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奋斗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倡导学牛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9.
任秀馨 《教育》2011,(2):51-51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贮存(加工处理)、输出、反馈的可控制的密闭系统。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即教师是教的主体(教材是媒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媒体)。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六模块建构式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发展、自主巩固、自主检测的平台,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交流的平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潜能在学生的身上迸发。通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教师理解和实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核心问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决定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质量和深度,只有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专业成长,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实现高效课堂。一、目标定位——高效课堂的"奠基石"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分析和定位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指引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学习评价的设计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目标,紧扣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就是给予教师与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活动,追求教育整体效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我爱我家”、“海洋之旅”、“我话名人”等都是颇具吸引力的主题,孩子们跳出书本,走向综合,忙得不亦乐乎,学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3.
张晶 《成才之路》2011,(21):94-I0023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意味着以人为主体性的主导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自然栽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自己很少有自主权。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全面参与,把主动的权利交给他们,给学生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教学的实施和推广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教师的我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基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索学习方法的再发现、"再创造"的乐园,从而促进学  相似文献   

16.
“少教多学”,只有老师教得少,学生才能学得多.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实现“少教多学”呢?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叶澜先生说过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高扬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而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拟从高扬学生主体性所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实施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全体性原则 全…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实行主体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参与以及创新思维的涌动应成为主体性课堂教学追求的三个层面,教师应树立主体性教学观并把主体性教学观转化为教师日常具体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课堂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它旨在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这是关注生命、关注实践的教育观,它回归了教育的本真。然而,一些课堂中,为了一味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而出现了教师不作为现象,教师成为可有可无的观众,其主导地位有所弱化;一些课堂走向模式化,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不到凸现,课堂教学给人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自由发展、自我成长。把自主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