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存在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存在概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因而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了劳动异化、社会交往异化和感觉异化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异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颠倒,社会交往异化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感觉异化则是人对自然的排他性占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出发点及论证等方面蕴涵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而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并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等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理论,为当代人学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人的异化是对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割裂,是对人的本真的类本性的背离,是历史在特定阶段必经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体和私有财产的历史阶段中,异化经过暴力、权力、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自身的扬弃作了准备。当今世界已经出现的人类性问题使异化的扬弃开始作为一个观实的问题提了出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在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马克思在对现实经济领域大量的经济事实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有所不同,马克思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并且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认识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超越了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5.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曾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此,探讨异化一的根源是我们把握异化问题的关键,也是扬弃异化的一把钥匙。这对我们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把握人的本质、追寻人类未来的生活样态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鉴于逻辑结构以及考察对象的局限性,使得对于"人与人相异化"这一规定的分析陷入逻辑矛盾中,因此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悲惨境遇而导致的前三种异化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市民社会,不再从孤立抽象的人的角度研究异化理论,而从多元主体逻辑框架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作为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用交往异化理论从主客体二元逻辑结构分析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领域,而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领域进行分析,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同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结论与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交相呼应,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把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看作是必然的因果联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的一个理论支点。在马克思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再到“金钱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发展过程。正是“劳动异化”的理论,将宗教异化的根源深入到经济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寻找人由以生成的标志,即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转化的关节点——劳动,而且也真正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科学地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即"外化",其异化理论在唯心主义形式下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辩证精神实质.费尔巴哈把异化狭隘地理解为"反人性",并由此陷入了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人义史观的囹圄.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直接促成青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青年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异化理论的过程中,同时抛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他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最终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颜军 《安顺学院学报》2013,15(2):115-117
文章通过梳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旨在呼唤人的自由自觉生存本质的全面复归。异化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丧失,人的自由本质和生存之间的抵触、疏远和格格不入,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物的异化、自我异化和人同人相异化。  相似文献   

11.
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既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异化”理论的重要一环。从“异化”理论发展史来看,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承前启后,是“异化”理论这条历史长河中最深厚的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到深入分析人的内在本质,阐明了异化的本质,揭示了劳动异化是人异化的根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现代社会物化状态下探究人主体性的缺少及人自身实现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理论包含有四个规定,从其顺序逻辑看是由前三个规定来推出第四个规定,即由人与自身的异化推出人与人的异化;而由劳动的本身的异化来推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从而推出人与自身的异化才是"异化劳动"的隐含逻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其隐含逻辑才能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才能从审视自身出发,积极地去寻求消除异化劳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出发,就"异化劳动"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发展到今天,异化仍是理解现代人的一个主要出发点。马克思在其劳动异化论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马尔库塞用"单向度"揭示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全面异化。而中国应当具备自己的问题意识,结合马克思、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与中国现状,可以形成解决我国特殊异化问题的总体性思路,寻求扬弃中国式异化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内在逻辑是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到劳动的异化再到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并未涉及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以及异化对人心灵的统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阐述物化范畴,从揭露物化现象进展到全面批判物化意识。他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唤醒人们在革命实践中去发现人,恢复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论在范畴的内在规定性上,还是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是在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自我异化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权化了的世界,正是由异化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总体异化.它表现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同时,又表现为那些体现着所谓"正义"的《林木法》《谷物法》《工厂法》等法律条文,都不过是工业资产阶级、贵族和不法商人为了攫取一切可能利益的庇护伞.于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异化,决定了在市民社会的日常交往活动中出现的交往异化,而这一切又都是由商品和货币这些异化存在物决定的.因而,从"异化劳动"到"交往异化"的转变,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从带有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并不很成熟完善。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反映了人的异化的现实性。整体上,现代人的活动面临自己创造的产品与关系的限制和奴役的挑战。基于马克思人的异化理论,主要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探讨现代人的异化的新表现。物质层面表现为科技异化和符号异化,精神层面表现为理性异化与心灵异化,制度层面表现为交往异化与规范异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是在研究人的问题,他的关注点始终是真正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的问题,而人的发展又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是以异化劳动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我异化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与实践的统一而研究的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