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选》李善注在大量征引《诗》《骚》文本及其研究《诗》《骚》之有关论著的过程中,从词句承传之渊源生态、以事析典之解读方式及比兴艺术之广泛运用等三方面,充分体现出《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这些对唐代士子的科举考试与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与之所以如此自觉产生,是因为李善注能够自觉奉行《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选》对于梁代作品的选录是文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日本以清水凯夫先生为代表的“新文选学派”以之佐证《文选》的撰者非萧统。清水先生的见解在中国既有附合者,亦有持异议者,笔者不同意清水先生的有关解释,本文即从徐悱作品的选录对清水之说作一驳议,本文认为,从徐悱之作的艺术性,徐悱在梁代诗坛的地位看,《文选》选入徐悱之作是有充分理由的,徐悱之作的人入选不能证《文选》的撰人是刘孝绰而非萧统。  相似文献   

3.
《文场秀句》是唐五代民间流传的启蒙教材,可惜是书在传世典籍中已散逸,幸赖敦煌文献得以部分保存。从敦煌本《文场秀句》的情况来看,是书虽采用了类书的编撰体例,然尚有其独特之处。《文场秀句》“事文兼采”的体例与《编珠》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考察敦煌本《文场秀句》的“事文兼采”体例,探讨“事文兼采”体例的来源与发展,从而更好地认识其在类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相关书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有然。  相似文献   

5.
探讨《文选》是出于众手还是萧统独自编撰,先需弄清楚其编撰工作量如何与"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诸说出现之背景。跳出《文选》而将之与《文心雕龙》比观,便知撰《文心雕龙》相关之22篇,其工作量已远大于编《文选》的;在"选学"大兴之背景下,有关《文选》编撰之传闻多有穿凿附会者。将"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一类说法置于"网络中"考察,无一经得起推敲。从编撰工作量和与刘孝绰等撰说之背景上辨证可知,《文选》乃萧统之独撰而非出于众手。  相似文献   

6.
《素问》八十一篇在《永乐大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为多位医家编撰而成,“黄帝”乃其托名。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现通行本为九卷八十一篇[1]。明代所编类书《永乐大典》按《素问》篇名重字依韵收入各字下。如《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7.
明代假传文创作兴盛,在韩愈《毛颖传》基础上渐成一种新文体,相较于《毛颖传》的托讽意味,明代假传文强调虚、实与真、幻的“幻笔”特征,以及在表达上呈现世俗教化之趋向。而于目录分类上,明代假传文选本由集部向子部转变,由散文选本发展为类书体式,并在小说琐语、日用类书之间承担不同功能。因此,明代假传文又在创作上进一步开拓对文化、医药、博物等知识与文字技巧的运用,展示出明代士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其背后亦隐含明代知识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文选》《文心雕龙》的关联是选学的重要课题,其内容主要涉及两书的选文定篇、编选标准、文评理念以及萧统与刘勰的关系等。学界对刘勰作为东宫学士是否参与《文选》编撰的问题鲜有论述。本文对《文选》编撰始末的时间线进行考证,并结合萧统对刘勰的交接、学士的职责等方面,探究刘勰参修《文选》的可能以及刘勰的“文理”对萧统编选的影响,以期促进两书的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选》诸本中,列有校文的是《集注》本、明州本、建州本、秀州本。其中“骚类”校文,甚有助于《楚辞》文句的校勘。余撰《〈文选〉“骚类”校文释证》一稿,以《文选》诸本互校,又以《楚辞章句》各本、古注类书等所引以及古今学者的校勘成果参校,于《楚辞》文句校释,或有所补正。今录八条,以向方家讨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史略》精辟阐发晚清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之政治思想倾向,系“有憾于《红楼》”,精神与之“正反”,“而成就遂迥异矣”;,指出“书中人物亦常取同时人为蓝本;或取前人”,十三妹“当纯出作意造”,其“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是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特有'演说'流风”,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也”。鲁迅先生洞透纸背的考评论析,大抵精当,极富启迪意义。本试对十三妹形象进行再评价,对该书复杂的思想内蕴、作品艺术特色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孟祥娟 《天中学刊》2015,30(1):85-89
虞世南是隋唐间著名的文学家,因其博学多才与德行忠直受到唐太宗的礼遇。他在隋朝大业年间纂集群书、分门类事、兼采前世诗赋铭颂文章而成《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北堂书钞》的纂集原因,既为方便诗文创作,也为排解仕途的蹭蹬,亦符合类书发展的历史趋势。《北堂书钞》首开事文兼采的体例,集中而又有类别地保存了丰富的隋前文献资料,具有可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太平御览》是北宋年间官修的一部大类书,始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十七日,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二月十九日。初名《太平总类》(一说初名《太平编类》),后来因最终定稿前夕,宋太宗命令每天进呈三卷以供“乙夜之览”,所以改为现名。 类书的编纂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令儒臣王象等编纂的《皇览》是中国类书之祖。此后,类书的编纂日益盛行,南北朝时期编写的《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隋朝编写的《北堂书抄》,唐朝编写的《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等,都是这种体例的著名书籍。在宋版《太平御览》中,载有《国朝会要》一节,其中说:“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由此看来,前代类书存在分类不妥等缺陷,不便利用,遂导致了《太平御览》的编纂。另外,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发展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是该书编写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的赏析,历来是赞语有加,历数此文之感天动地。笔者以为,在诸家评述中,要数清人林云铭的点评最为中肯。他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清人过珙亦有类似的评点:“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咽,亦感悟,其人之性情者深欤!”(《详订古文评注全集》)那么。如何解读此等“至性语”呢?笔者试从以下五点作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14.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5.
力之 《培训与研究》2007,24(11):5-8
由于《文选》与《文章缘起》的价值取向殊,故必然导致两者所及作品同而所以及异。对"诗""赋"二体及其他文体称名与序次进行考察,可知《文选》与《文章缘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虽然无法证明《文选》完全不受《文章缘起》(又名《文章始》)的影响,然即使受影响,恐亦微之又微。"《文章始》的大部分分类标目是被《文选》继承的"说,不符合实际。尽管《文选》不会受《文心雕龙》太大的影响,然比较而言,《文选》更接近的无疑是《文心雕龙》而非《文章缘起》。  相似文献   

16.
昭明太子于陶渊明作品强调其致“讽谏”之效,而《文选》录文的“底线”是无“有伤风教”。学者或未明这一点而认为两者之异是“自相矛盾”,失之远矣。萧统编纂《文选》时之目的为“娱玩文华”,而后来撰《陶渊明集序》时因忧失“太子之位”才“突然强调起风教”说,未达一间。即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是太子采用不同之价值取向所致,而非因作于“不同时间”。就目前所能了解的相关文献言,《陶渊明集序》之作时,似仍当以大通丁未年为近是。  相似文献   

17.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如《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8.
《文选》出于众手,几成定论,甚者以刘孝绰为其实际编者。本文不囿于成说,唯真是求,通过对产生该说之理由,即旧日帝王编著之书多出其手下文人,《文选》不会例外;《文选》几乎涉及自周至梁千年之所有作家与作品,非一已之力能任;唐人元兢等曾说刘孝绰参与编《文选》;《文选》之选《广绝交论》为孝绰所为等问题,进行多角度之考辩,认为:《文选》乃昭明独力所成,而非出于众手,刘孝绰与《文选》之编辑无关。  相似文献   

19.
刘向编撰《说苑》,目的在于言政事得失,并以旧事为戒。全书有二十篇,首两篇分别题为“君道”与“臣术”,则全书乃与治国相关明矣。卢文弨《新校〈说苑〉序》:“此书之言治术略备矣,人主得此亦足以为治矣。”其书主题与唐人魏征等所编《群书治要》之昭德治国,盖亦有所相合。《说苑》全书可分845章,《治要》援引其中38章,占全书4.5%。文章以《群书治要》引用《说苑》为主题,先从文献学讨论如何利用诸本《治要》校勘今本《说苑》,复就《治要》援引之文分析其选录《说苑》之原委,讨论《治要》摘取《说苑》篇章与“治要”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剑国先生认为干宝作《搜神记》在曹毗《杜兰香传》前,必不能取《杜兰香传》入书.故其《新辑搜神记》一书中删掉了“杜兰香条”.但通过深入考察曹毗、干宝的生卒年及作品成书时间发现,二者写作时间接近,再结合干宝《搜神记》著录方法来看,亦有抄录曹毗《杜兰香传》之可能;从之后的各种类书中所引《杜兰香传》篇名之不同来分析,似乎也不能断定诸类书未曾引干宝《搜神记》;西王母形象至东晋初已演化为道教女仙,与《杜兰香传》主题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