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译小说即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与其口译者合作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对于林译小说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林译小说“误读”现象,得出其翻译过程中“误读”现象可以从传播学的解码——编码理论、选择性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纾凭借翻译小说蜚声文坛,林译小说能在清末民初得到广泛传播,得益于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塑造。文章以商务印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商务印书馆在林纾与林译小说品牌、文化品牌、教育品牌的塑造等方面对林译小说的传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并指出商务印书馆对版权的重视也进一步维护了林译小说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5.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林纾散论     
本文通过林纾夫人之死及口译合作者和出版者的作用,探讨“林译小说”的发端及风行原因,强调偶然因素对历史事件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次则讨论林纾的“古文”观及与桐城派和林译小说文体的关系,辨正所谓古文与西洋小说之间“义法”、“语言”的相合。最后论述林纾的思想、文学的守旧观点,以及他的保守主张与一度俨然“新党”的历史。本文对林译小说的基本事实不予讨论,重在分析其中迄今多少为人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译小说生于中国处于巨变的时期,迎合了时代需求,并对中国的文学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安德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认为操纵林译小说有两点重要因素: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诗学.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从宏观角度上阐释了林纾采取翻译策略的必然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序跋是窥见学者学术思想、性情志趣及学界交游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林纾高度重视序跋的写作,“林译小说”的大量序跋是其启迪民智,探寻救国图存之道的重要载体。在林译序跋中,林纾提出了“变法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一系列重要的理念,是林纾渴求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国之梦”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林译小说《伊索寓言》为基础,研究林纾在小说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活动。林纾从小说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作用方面比较中西文学作品,寻找、比较中西文学中一些相似的题材典故,并且以中国古代史实阐释伊索寓言,显示了初步的中西文学比较意识,对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一八五二——一九二四),从四十二岁开始到逝世为止,用文言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西洋小说,其中包括四十多部世界名著。“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阿英《晚清小说史》)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其他许多名作家,早年都有一个耽读“林译小说”的时期,都受到“林译小说”的熏陶。林纾在翻译上是有贡献的,其译作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林译小说”序跋,管窥林纾前期的译书思想,作为全面评价其翻译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译作中存在的大量讹误一直是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林译小说中的多处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将从社会背景、林纾的口译者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分析林纾讹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林纾与商务印书馆之间的关系,至少在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这一时期内,是一种在文化与商业市场双重意义上相辅相成的共生共存关系.这种关系既见证成就了林纾以及“林译小说”在现代翻译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亦成就了商务印书馆以一个作者为中心、通过若干既有商业市场包装促销之意又不失文化水平与行为品格的推销策略而造就一个知名出版品牌的传奇.通过对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考察,不仅可以清晰地把握上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历史面貌,亦可对这种关系的历史文化内涵,产生更为深切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作为翻译家的林纾及“林译小说”在近现代语境中地位之变动,与现代知识的传播、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学术体系的生成以及现代图书分类体系的建立,在一个阶段的同步之后,逐渐呈现出反向的互动关系.此类文学与文化现象,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图书汇报”中,不仅有现象式的呈现,而且亦能与林纾及“林译小说”这一时期的现实遭际彼此互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林纾的生平、作品、翻译问题及对他的评价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林纾的翻译由于过度自由处理而招致众多批判。尽管林译小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对我国翻译事业乃至新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林译小说许多堪称名著名译。文章主要以《块肉余生述》解析林纾翻译中潜藏的文化策略,认为林纾的《块肉余生述》对西洋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与诠释契合时代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认为超越了原作。  相似文献   

17.
安东阳 《考试周刊》2012,(36):16-16
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朱幸梓 《文教资料》2013,(35):89-91
林译小说是近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创了我国早期翻译作品的先河.林纾以其独特的“耳受手追”式的翻译方式,翻译出上百部外文小说.他的翻译理念对我国的翻译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译作中所传递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维新思想的传播.林译小说在文学、翻译和语言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林译小说"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素隐书屋刊本问世,短时间里“茶花女”“不胫走万本”,林纾也自此开始了他卷叠浩繁的翻译事业。“林译小说”很快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西洋文学经典,但是这一经典从晚清到五四,也经历了由誉及毁的演变。在勒弗费尔(A.Lefeve  相似文献   

20.
林纾的“口译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的“口译”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王寿晶,魏易,陈家麟,普宗巩等精通西,并有着一定的学修养,与林纾合作默契,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些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他们对林译作品的失误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