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编年体勾勒了新世纪以来22年中国电影史。《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断代整体观”“打通史论评整体观”的“双重视角”,努力打通着“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壁垒,呈现为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可能。《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为“开放的电影史”写作留出了足够的“接着写”空间,为“重写电影史”做出了一家之言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民工电影的电影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电影是历史变迁的影像表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的重大变化。二是农民工电影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三是农民工电影是中国电影底层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抗战时期,重庆的“中制”(全名称“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渝中区枇杷山)和“中电”(全名称“中央电影摄影场”,在重庆南岸玄坛庙黄家巷)两家电影制片厂生产制作的抗战电影,激励人民,打击敌人,谱写了抗日文化电影史上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朱礼庆 《现代传播》2005,(3):112-114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纪录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纷争与抗衡、碰撞与交融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二战以后,意大利蔚然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以全新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社会、反映生活的电影革新运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作横向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似与差异共生,个性与共性并存”。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如《马路天使》(1937)等,被意大利著名影评家卡西拉奇赞为“意大利引…  相似文献   

5.
1933年2月28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著名演员胡蝶当选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从此,胡蝶的名字与“电影皇后”紧密相连。这次别出心裁的评选活动是由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的,陈蝶衣、冯梦云和毛子佩三人组成“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评选工作。毛子佩当年是上海滩上颇具声望的小报《铁报》社社长,他晚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9年12月21日病逝,享年84岁。80年代末,我曾请毛子佩回忆“电影皇后”选举始末。据毛子佩说,当初他们筹备选举“电影皇后”时,就计划在“电影皇后”选出后,举办盛大的加冕…  相似文献   

6.
袁牧之(1909—1978)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之一,无论在电影表演、编剧、化妆造型,还是导演、电影事业管理等方面均有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可谓  相似文献   

7.
刘畅 《大观周刊》2011,(35):83-83
众所周知,好莱坞引领着世界电影潮流,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Hollywood——“青树林”必定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8.
《火烧红莲寺》及其相关的被禁、解禁,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事件,代表当时的中国社会舆论和政府力量对中国电影社会影响的空前关注。从其禁与解禁的过程,研究明星影片公司涨落命之深层社会动因,政府电影法规之后的各方力量博弈,更探寻禁与解禁背后包含的民国电影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婧婧 《青年记者》2017,(11):64-65
“瓦砾电影”概述 “瓦砾电影”(rubble film)在德国电影史中存在的时期极其短暂(1946-1949),并且数量稀少,典型作品只有《凶手就在我们中间》《柏林的某处》与《自转》,但作为二战后德国电影的重要一环,“瓦砾电影”也得到研究战争电影的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肉智     
艾子之邻者,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相似文献   

11.
李庚 《新闻传播》2010,(8):80-80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炮制的大量所谓“国策电影”,很长时间以来被我们的电影史研究所忽视。事实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资借鉴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在军事侵略和文化殖民的背景下对当时的“国策电影”的多侧面及特殊性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应是当代电影史学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2.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区域电影研究得以展开,这使得中国电影的研究从以往注重时间与代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空间区域划分的逻辑之下关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缘空间与电影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电影”维度对我国福建电影进行历史溯源,以及对其地域景观、文化肌理展开梳理,探索福建电影所焕发出的具有鲜明区域色彩的美学风格,不仅可以给予闽产小众的福建电影得以正名的机会,挖掘福建电影中深厚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同时这也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参照的理论工具和有效途径,在“区域”维度拓展中国电影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潘昕彤 《大观周刊》2012,(30):35-35
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特吕弗的自传性电影《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床第之间》等影片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其中《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作品被评论家承认,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是艺术电影史上一座丰碑。本文以《四百下》作为起点,从特吕弗出发,探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艺术理念与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赵璇 《今传媒》2024,(2):75-78
长期以来,“《定军山》能否称得上中国第一部影片”是电影史研究争论不休的问题,学界持续关注这桩影史公案并源源不断地发掘相关史料细节,以此揭开其背后的疑点。但是本文无意发掘并提供更权威的史料以回答《定军山》“是或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将《定军山》视为萨义德笔下的“开端”,阐释其媒介文化意义,并通过结合媒介技术发展、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文化的交融互鉴等方面的讨论,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陈婷 《新闻大学》2012,(3):52-58,51
1930年代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间的近二十年,中国电影显示了超乎寻常的发展。1932年的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五六年里,大批电影作品传世至今,"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然而本文要探讨的问题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却是两部电影作品《乌鸦与麻雀》和《小城之春》生发而来。对这两部电影的解读并不仅仅事关电影文本本身,而是由二者引发了电影里中国大都市与小城镇诸多的想象,电影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自身形象的影像呈现。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特地在2005年举办、协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学术研讨会”;6月,参与协办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与本刊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学术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会致力于“推进影视教育事业,繁荣影视文化与学术”的宗旨。为集中体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成果,本刊特约请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不同角度各自撰文,集结成这一“纪念专辑”,以纪念。  相似文献   

18.
由哪苏元、胡菊彬合著的《中国无声电影史》,是我电影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史研究中的一个新收获。这是目前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的学术专著。作者从客观实际出发,除了将电影的传入作为一种酝酿与准备外,分五个时期具体描述了中国无声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直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性描述中,作者试图探寻中国无声电影的内部规律,对中国电影早期发展的历史特点进行理论概括。长期以来,我国电影史研究工作一向比较薄弱,对中国无声电影尤其重视不够,从未对其进行过专门…  相似文献   

19.
他是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人,但他从不参与电影制作。他说自己不懂电影,可他却改变了张艺谋并影响了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20.
《山西献征》是清代山西地区的人物传记集。“献”“征”二字同时出现,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这句话是说:夏、殷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