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娄烨五年     
娄烨似乎是中国当下路途最曲折的导演之一,他在被禁和解禁之间数度游弋。五年禁影之后,他尝试创作另一种电影,同时他的新作即将面临中国电影市场的"审查"理论上讲,过去五年间,导演娄烨应该从电影界消失,他不应从事任何与电影相关的活动。至少规定如此。但实际上,五年中,娄烨穿梭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禁白令"实施14年来,一次性PS发泡塑料餐具产量不降反升。解禁一个月以来,PS发泡餐具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再次引发争议。环保人士担忧,PS发泡餐具曾经引发的环境问题,将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电影实施全面产业化改革以后,中国电影整体的产业形态和美学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代导演也进入了"无君无父时代",已找不到像谢晋、张艺谋那样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无疑开创了青年电影导演的市场化转型。事实上,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创作的市场化转型,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势力、新力量。当下中国电影还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所以青年电影导演与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关系具有复杂、多样、可变的特性。因为电影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力量都有帮助青年导演进入、融入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义务和职责。对青年电影的扶持和支持,要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政策安排,注重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本身对于电影繁荣及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创意"本身的活力和不断更新,都有赖于新鲜血液的加入与扩张,依赖于青年导演的大胆实践与开拓。青年电影作者的"青年",意味着一种创意性价值,意味着推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当下中国电影尤其需要越来越多的充满新奇创造力、想象力的青年导演不断贡献出创意性价值,用创意保障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带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电影差异化、多样化的文化奇观、文化盛景。  相似文献   

4.
一、民国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1.晚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政治腐败,财政困窘,军备废弛,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这种情势之下,清廷对爱新觉罗氏"龙兴之地"的禁封和解禁之间就形成了矛盾.  相似文献   

5.
张斌  陈朝彦 《编辑之友》2021,(11):70-7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电影转向高质量发展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但供需错位导致的服务效能低下等结构性问题,也成为农村电影高质量发展需要克服的障碍.文章认为,应借助政府的力量、公益的手段、市场化的操作,以电影带动农村文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宝国 《青年记者》2016,(24):80-81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主动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中.从2003年开始,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乡土电影的主导元素.本文从文艺政策和形态特征两个方面,对产业时代的中国乡土电影加以分析. 文艺政策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出台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国家广电总局第18号令)、《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目的是降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资格准入门槛,吸收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激活电影流通领域,推进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压缩政府审批程序,推进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电影作品创新,让电影作品更好地面向群众市场.  相似文献   

7.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8.
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具有塑造文化力量和形成认同的作用,借助传播"仪式观"看无障碍电影,发现无障碍电影能够帮助残障人士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凝聚社会文化力量,所以无障碍电影不能仅仅以完成播放为目标,要借助无障碍电影,建立起沟通残障人士与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交通宣传委员会第20届全国交通广播总监工作年会暨"2014移动互联时代传媒的挑战与机遇"高峰论坛日前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互联网思维,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与创新;要加强与传媒高校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学界业界共同发展;要凝聚行业力量,推进最具影响力的全国交通广播评选工作;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媒体改革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传媒改革是在党/政府、社会、媒体三种力量共同推动下进行的,形成了三角动力机制,而这三种力量的配置往往是不均衡的。通过这一分析框架,可以解释中国当代传媒改革演变特征与运行机理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关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禁之论     
新中国电影的“禁片”史大抵始于对《武训传》的批判,在此后的头三十多年中,政治问题一直是电影遭禁的主要原因。譬如《武训传》结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苦恋》与反精神污染等等。 如果我们沿袭“代”的划分方法来讨论中国“禁片”的历史断代,“第四代”以前的电影人就这样在大风大浪中欢度了他们运动健将般的创作生涯。而当文革后的新电影《苦恋》被《解放军报》的特约评论员带头修理过之后,“伤痕电影”  相似文献   

14.
英国独立电影作为对抗好莱坞垄断本国电影市场的核心力量,其发展事关英国电影产业的全局,近年来市场份额呈螺旋式增长,上升趋势明显.英国独立电影的繁荣并非偶然,政府的大力扶持、电影承载的使命,以及电影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紧密关联构成发展的内在动因.同时,英国独立电影面临美国影片票房竞争的复杂形势,如何突破观众群体狭窄、数字技术挑战、盈利能力缺失和发行放映环节薄弱等发展瓶颈,是英国独立电影真正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梳理三部华语电影中的社会话语形态、影像话语形态和性别话语形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呈现电影之外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如何与电影的内部制作机制、意识形态、内容与人物的塑造构成表现张力的。以期展现中国社会与华语电影性别互构的独特图景。  相似文献   

16.
刘静 《大观周刊》2013,(9):36-36
政府组织规模的过度扩张带来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沉重、公权力寻租久禁不止、等不良后果。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四次机构改革,中国的政府规模扩张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规模的合理选择不能简单地以“大政府”、“小政府”来定位,而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以提高政府能力的有效性,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为标准来确定。我国政府组织改革应突破“小政府、大社会”理念框架的限制,以合理政府规模理念为基础,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度规模的合理、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17.
杨毅 《东南传播》2022,(2):56-60
本文尝试将“电影工业美学”放在“主旋律”的谱系中加以考察。从“新主流电影”到“电影工业美学”体现出“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做出的历史变迁、产业调整与主体重构。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于产业化生存下的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但单纯强调经济因素的看法不仅掩盖了当下电影产业的真正问题,也遮蔽了“新力量”真正的潜能所在。“主旋律”与“新力量”应当在情感结构的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创作主体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作用。想要认识到电影工业美学的真正价值,有必要重新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历史起源,在全球产业革命的前提下调动创作者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电影工业美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8.
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可以说,网络正在改变中国。现在,政府官员也在网络上与社会保持着联系,而网民的声音已经能够影响到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题材类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大亮点,特别是2018年暑期档中大获成功的《我不是药神》。随着这部电影的热映,人们也将视点聚焦到社会现实问题,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热议并产生情绪共振,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体制的进步。尽管该片已上映许久,但分析其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情绪共振的原因与效应是非常有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以《我不是药神》作为特例,对其优长进行总结、阐释其发展逻辑,为我国社会题材类电影创作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的基础上保持社会题材类电影应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陈玲 《新闻界》2012,(13):60-64
被称为"第四权力"的媒体,不仅具有表达民意、监督"政府"的功能,且影响与主导社会舆论,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连。台湾的新闻传播在解禁后以西方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旗帜,无论在教育还是商业运作上都蓬勃发展。但这些年,充斥着膻色新闻的媒体,也带动社会集体八卦化,折射出社会商业化的浮躁。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因自由化而显喧嚣的台湾媒体,具体呈现什么样的面貌,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