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一份庄严的与人民的"世纪承诺".在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电影艺术家用镜头展现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用创作激情讴歌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创作出许多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文艺精品,《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重要代表之一.基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分析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仪式化、符号化呈现以及现实意义,从"构建共识"到"集体认同",在此变化中对传播主旋律电影实现社会意义最大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琳琳  刘明 《出版广角》2021,(21):71-73
传播仪式观给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共振与认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文章旨在通过焦点的打造、前逻辑的唤醒、边界的架设与仪式场域的建构,促使期刊互动仪式的循环链条实现闭合,助力学术期刊形成特殊的仪式现场,从而强化人文频率的共振与归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精神守望、表达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后疫情时代,电影传播与复杂环境共融共生,经历着冲击与恢复,也衍生出诸多创新和变革。透视后疫情时代电影传播的秩序图景,研究者多从工具论角度进行行业和产业观察,而对于这一抽象话题,也需要从文化的历史的角度进行诠释。本文采用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和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视角,寻找到新的解读方式。后疫情时代场景变迁可以从物理场景和心理场景两方面引发判断;在不同场景消费中的传播仪式存在新的从"结构"到"非结构"的变动层次;通过运用不同传播场景营造传播仪式和氛围,电影传播仪式新的价值逻辑也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杭州G20晚会从"包容"即作为解读传统文化的仪式观,"信仰"即作为解读和合融通文化的仪式观以及"融合"即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仪式观这三个层面作为文化叙述的政治仪式予以艺术化诠释,有效阐释了杭州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  相似文献   

9.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正>詹姆斯·W·凯瑞对传播仪式观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传递观并不陌生,这似乎是美国文化中主要的传播概念及线索。对传播一词的正本清源,使传播的仪式观出现在文化研究的视野里。凯瑞这样论述:"传播仪式的观点的交流,而不是消息在空气中扩散,实际上是说维护社会;也不是表达的是不分享信息的行动,其实是分享信念的表示。""起源和传播的最高水平,而不是传递情报,但保持有序,构建有意义,可用于控制和包含文化世界的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在推进图书馆无障碍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将多媒体应用于图书馆无障碍服务中,有利于调动残障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且方便其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推进无障碍服务的实施措施主要有:开办免费电脑培训班以提高视障人士信息技能;开展有声化OPAC服务;利用辅助器具扩大服务资源;丰富残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残障人士与健康人之间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助残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拓展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YY虚拟社区"满汉全席"频道的线上田野式观察,从传播的仪式观入手,认为传播是作为一个维系社区共识的必要手段,将其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选择该小众虚拟社区,尝试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分析考察其线上组织传播活动,为进行文化研究做一个小切入点,通过对传播、符号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探究传播是否具备创造、维系和改变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1975年,詹姆斯·凯瑞首次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与"传播的传递观"互为增补.但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后者渐居上风.以功能主义为出发点的传递观侧重于权力和控制,容易形成单向性的话语霸权.传播仪式观对传递观的学术霸权提出挑战,将传播行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探讨.因此,重大事件的网络专题如何承担仪式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完成社会构建的问题亟需探讨.网络专题报道《中国一点也不能少》以多种媒体融合的报道样式和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运用多种传播手段,促成了现象级网络话题,引领网民共同完成社会文化的建构.其在重大网络专题报道样式上做出的有益创新,极具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YY虚拟社区"满汉全席"频道的线上田野式观察,从传播的仪式观入手,认为传播是作为一个维系社区共识的必要手段,将其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选择该小众虚拟社区,尝试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分析考察其线上组织传播活动,为进行文化研究做一个小切入点,通过对传播、符号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探究传播是否具备创造、维系和改变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7.
庞彦杰 《传媒》2016,(9):76-77
进入21世纪以来,某些中美合拍电影一味遵循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但却遭遇失败的案例不断增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显示,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对观众文化认同的分裂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借助对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经验的审视,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正确理念、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国庆 《东南传播》2012,(12):164-166
本文主要分析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祭孔活动作为一种"媒介仪式"的文化认同的悖论问题——在联接群体成员的同时存在一种异质的离散的力量。就如何弥合文化认同与文化表演二者之间的鸿沟,本文提出应该以建立文化认同的社会思想基础为后盾,完成从符号性认同到建构性认同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