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土地信仰的社祭在粤港澳大湾区形塑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的民俗认同,同时也建构处于信仰阶序核心地位的国家认同。追溯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土地信仰形塑民俗认同达致国家认同的路径,亦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制过程。通过"社"的地域文化景观的叙事、语言文字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等三维符号叙事路径可以建构土地信仰立体的符号形式与结构谱系。土地信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语境中,经由民俗认同建构的国家认同具有特殊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4.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具有凝聚共识、谋求认同的重要意义。作为红色文化载体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红色文化场馆作为传播的优势应得到充分重视。源自博物馆和艺术领域的策展及策展人与红色文化场馆传播具有高度契合性。基于当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红色文化策展传播可通过“以叙事建构意义”“以对话谋求认同”“以仪式激发共鸣”“以技术浸润情感”等路径来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7.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提供保存、展示、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技术,还通过定义当下与过去相遇的仪式和空间,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媒介在传播文明时的偏向,提供了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以自身为媒介,在建构国家历史、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  相似文献   

11.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如今,虚拟空间正成为各种文化的空间载体和再生产场域,虚拟文化空间包括了视频、网页、游戏甚至广播等,本研究选取其中具备容量、高自由度和人机交互等特点的游戏虚拟空间和传统节日文化两者相结合的虚拟节日作为研究方向,选择的具体案例为游戏《原神》中的虚拟节日“海灯节”,通过传播仪式观的文化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仪式场域的建构研究,由表及里地对仪式场域进行完整解析,旨在探索其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地域传媒的崛起和走向都市化的传媒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敏 《新闻界》2005,(3):99-100
地域传媒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这个过程既包含了地域经济的中心性建构,又包含了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文化中心建构。在建构其地域经济中心的同时,地域媒体还通过树立一种都市的“自我”,通过文化想象,身份认同,通过传播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欲望与符号的生产更有效地展现都市生活方式。反过来,又通过刺激消费转化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婚礼仪式是哈萨克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萨克礼仪文化发生了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强化了人们之间情感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潜在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宋琳琳  刘明 《出版广角》2021,(21):71-73
传播仪式观给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共振与认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文章旨在通过焦点的打造、前逻辑的唤醒、边界的架设与仪式场域的建构,促使期刊互动仪式的循环链条实现闭合,助力学术期刊形成特殊的仪式现场,从而强化人文频率的共振与归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在广泛的散杂居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认同。婚姻仪礼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回族婚俗也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詹姆斯·凯瑞首倡的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分析散居回族在民族婚俗逐渐失落后,如何使用象征符号和外在表征丰富婚姻仪礼,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的复杂的文化认同。并探讨回族婚姻仪礼现场的文化共享,如何影响了当地回族社群的内部秩序和回族仪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媒介仪式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通过传播象征符号的共通意义空间,加深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建构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媒介仪式,发挥出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作用.其运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借助多元化的科技元素,让观众成为仪式参与者,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传递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一种解读体育传播政治功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体育传播为切入点,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在进入21世纪后和平崛起三个阶段,分析了官方媒体通过体育传播对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中国官方的体育传播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建构功能,这种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民族情感的建构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及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传播应以奥运精神的传播和培育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实际上整合了桥亭铺区的神圣与世俗空间,以象征性仪式表达了佛山人在剧烈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确保地方神圣和世俗秩序的愿望。佛山人选择正月十六日"行通济",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佛山作为工商巨镇的地方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实践。"行通济"民俗,实质上是将个人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要求,与地方的空间布局、信仰系统、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此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通过对"行通济"民俗仪式的解读,我们认为,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地方化的文化记忆,其意义在于加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