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家访“四忌”宋建栋家访,是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是班主任实施个别帮助、因人施教的重要前提;是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条龙式全程教育、全方位督促学生进步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班主任不仅应重视家访、坚持家访,而且还应注意家访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通信、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班主任常规工作中重要一环的特殊教育形式——家访,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电话访”、“短信访”或“网络聊天访”等形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于是很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正在忽略和放弃面对面的家访形式。科技家访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变得更加快捷、直接和便利,但这种优势但背后带来的却是距离的产生、情感的疏远和冷淡,这对于新时期我们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学生问题的顺利解决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3.
家访新花样     
一提起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他们认为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所以总是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家访。大多数教师家访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家访的时问,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但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使学生和老师解除误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5.
家访能够让老师切身熟悉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只有通过有效的家访,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认识、分析与理解,真正实现“把爱传递给学生”的目的;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最后实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自起 《河南教育》2006,(4S):23-23
在鹤壁市第四中学,全校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家访记录,上面详细记录着他们的家访情况。自鹤壁四中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以来,全校教师采取入家访问、信访、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亲切交谈,了解学生在家生活学习情况,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共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截至目前,全校150名教师进行家访3000多次,遍及了学校每名学生,此举深受家长欢迎。一位家长说:“四中教师变叫家长到校为到学生家家访的做法非常好。原来一些教师‘叫家长’,  相似文献   

7.
自“课外访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孝昌县丰山镇中心小学建立家访工作机制,坚持全员参与,实地走访和家访手记“三到位”,通过到学生家中宣传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8.
家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和人文气氛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家访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家访率下降。其一是教师收入偏低,有些老师为了尽早让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忙于为学生补课。无暇顾及家访;其二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他们把大量时间用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提高学历层次上,无时间进行家访;其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加之家务劳动的繁重,对于家访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家访形式发生变化。家访本应是老师上门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等,但现今家访形式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老师主动上门变为了老师电访和家长校访、拜访。三、家访内容发生变化。由于教师家访次数减少,只有当学生出现大的违纪问题或屡教不改时老师才会主动家访,此种应急性家访一般又有其针对性(主要针对的是后进生),于是家访内容有时也就会不自觉地由了解转变为告状。  相似文献   

9.
余慧娟 《贵州教育》2010,(11):23-24
“大家访”活动是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以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短信访谈(家校通)等多样化形式与学生及其家庭进行“零距离”沟通。2009年9月以来。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共有24.8万余名教师参与“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共家访学生107.9万余人次。“大家访”活动作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师德建设,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我们编发以下文章。以馈读者。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十多年来,长时间担任班主任,深感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家访是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班主任。家访是教师思德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细致的工作,不是捎个口信,带个条子,召开家长会所能替代的。我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除了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学生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而双休日及寒暑假更是学生“放飞”的时间。因此,教师除了在校内要上好每节课,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外,还应了解学生的校外活动情况,家访也就责无…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钱淑芳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最终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期推出这三篇文章,具体谈在家访时,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如何解决“报喜”与“报忧”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如何进行家访等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班主任老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钱淑芳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最终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期推出这三篇文章,具体谈在家访时,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如何解决“报喜”与“报忧”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如何进行家访等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班主任老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钱淑芳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最终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本期推出这三篇文章,具体谈在家访时,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如何解决“报喜”与“报忧”以及农村学校教师如何进行家访等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班主任老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家访不但能和家长沟通情况,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那么,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语义的超常搭配是使得言语的能指和所指关系变得异常活跃的组合形式,在表达中具有积极的修辞效果。同时,解码者的完形心理决定了语义超常搭配的被接受,决定了这一言语形式表达功能的顺利实现。质言之,完形心理之于语义超常搭配的主要影响,一是“纠偏”,二是“补足”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家访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根据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概括和总结出“四步四要”家访法,“四步”主要是指完善家庭档案、建立评估与预警机制、进行针对性家访和跟踪反馈;“四要”主要是指要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要与心理疏导同步进行、要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  相似文献   

17.
家访时机的选择“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到家。”一些学生常这样哼唱着,以表达老师家访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其实,教师家访是很必要的,学生们也不反对所有教师的家访,问题的症结是什么时候去家访,家访时都向家长谈些什么。我们的体会是,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防患...  相似文献   

18.
学校地处偏远山村,学校和班级召开学生家长会的机会就很少,平时的家校互动主要靠班主任约上几个科任教师走村串户登门家访。自从我们这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后,我这个“老班”就找到了一种“快捷、高效”的家访方式——电话“家访”。  相似文献   

19.
师德师风如何常讲常新?师德师风教育怎样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上犹二中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新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即每一位教师重点做1名学生的导师,联系9名学生,对家访和谈心交流做了量化要求。这一创新举揩在全校百余名教师中兴起家访热和实践新教育思想的热潮。久违的“家访”“回归”  相似文献   

20.
一个老“知青”子女的转变──记我的一次家访柳芳里中学周东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在家庭中,学生家长一般都处于天然的“权威”地位,其思想意识,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家访成为教育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的家访较之过去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