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大都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因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有些改革忽视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贯彻中盲目求快 ,因而出现了严重失误 ,给农村经济建设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历史表明 :凡尊重客观规律 ,符合生产力发展实际 ,生产关系的变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拥有 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仍然实行封…  相似文献   

2.
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贯彻这一精神,首先要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而关键在于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第一,这个基本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的一条基本经验,从根本上说,它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这个基本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是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形式,既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实践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会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这种不适应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二是生产关系超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构想。这些主张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史上,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的发展决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就象生产关系的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一样。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它相适应的、更能适合它发展的生产关系。深化改革也就是寻找这种最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要通过改革当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生产关系的环节,给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气候和环境。笔者认为,在坚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来指导当前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过时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就是首要的任务。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但也有不适应的矛盾时,人们就应首先维护新制度并利用它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进行改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但是,过于频繁、急促地变更生产关系,变更经济体制,使其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变革过频过急,尤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太急、太快、工作过于粗糙和人民公社化的“穷过渡”,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角度分析了上述现象,阐述了变革农村经济体制要慎重,以及新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一旦建立起来便应以稳定、健全它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理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止境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 ,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根本上解放了被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建国以后 ,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其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重构了农村上层建,因而开启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土地改革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巨大的现代化缺失,留下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最活跃的、第一性的生产力要素,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活力,而农业产业化则决定着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就是决定着我国农业崭新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国一旦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相结合,就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推动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日前在山西财经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3所高校的5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代表们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戴武堂教授认为: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中俄经济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选择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中国选择了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展开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其实质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俄罗斯选择了与其…  相似文献   

15.
刘建华 《中学文科》2000,(12):39-40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生产关系正在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我国的上层建筑——主要是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到税费改革的变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农村经济系统入 手,分析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水平循环,税费改革又是如何冲破农村缓慢发展现 状,提出要正确认识税费改革的作用,同时认为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配套改革措施能否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论断,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来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突出了人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使生产关系更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最活跃的、第一性的生产力要素,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活力,而农业产业化则决定着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也就是决定着我国农业崭新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力一旦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相结合,就会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推动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