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洋留学的中国女性,是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平民女子。1870年。浙江鄞县(今宁波)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被送往美国学医。4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女性留学与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女性留学始于鸦片战争后,由美国传教士带出、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医学院的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民国初年留学政策的修正,使女性留学从个案发展成为政府认可的社会现象,推动了国内女学的发展;女性留学归国后的职业选择与留学专业密切相关,师范教育、文学艺术、医学等是主要门类,择业地域则大都选择在沿海和发达的城市。民国时期,女性留学正处在提倡新学的时代,女性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它更是进步与时尚的社会新现象。留学女性的“出”与“归”不仅是对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挑战,而且是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贡献。女性留学及其归国后形成的女性职业群体,对中国妇女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构成了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接受医学教育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在20世纪初曾多次成为《纽约时报》的报道和专访对象。这些报道除介绍金雅妹在天津从事女子医学教育和医疗活动的片断情形外,还透露出金氏居留美国期间的活动情况。金雅妹与美国各界有广泛的交往,经常受邀到各处发表演说,向听众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变革,为中国伦理文化进行辩护。其有关远东政治形势的演说和见解,则以揭露日本侵华阴谋、呼吁美国支持和帮助中国为主题。金氏的活动为其在美国社会赢得了声誉,被《纽约时报》称为"一个典型的中国进步女性"、"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有一个30万国际学生计划,于2008年由日本政府宣布,目标是提高国际学生来日本留学的数量,从14万人增加到30万人。日本政府希望吸引到优秀国际学生,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日本教育竞争力,促进更好的教学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是日本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最热门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日本学生来华留学的比例目前已接近前往美国留学的比例。2012年,大约有2.1万名日本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11年上涨了17.6%。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数量在中国国际学生中占第三位。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日本学生获得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到新疆、甘肃等地院校留学。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生选择到中国进行短期学习,时间从8天到一年不等。  相似文献   

5.
钩沉     
正1985年11月10日女教育家吴贻芳逝世1985年11月10日,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女教育家吴贻芳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吴贻芳是浙江杭州人,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留学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28年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连任23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1945年4月作为无党派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到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6.
清末女子留日与师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女子留日与师范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谢长法1890年至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二十余年,处于世纪之交的清王朝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不少新事物,女于留学就是其中之一。清末的女子留学主要是留学日本,它时间虽不长,人数也不算多,然而却对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7.
卜凯1915年以农业传教士的身份由美国来到中国安徽宿州(当时称宿县),1920年受聘于南京金陵大学,在宿州工作生活了近五年.其间他深入农村和农户,了解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状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进行选种实验,推广美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由一名农业传教士转变为一位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8.
任春艳在《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传教士密切相关。传教士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宣传,给中国近代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女学的重要性;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宣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有一个30万国际学生计划,于2008年由日本政府宣布,目标是提高国际学生来日本留学的数量,从14万人增加到30万人。日本政府希望吸引到优秀国际学生,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日本教育竞争力,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是日本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最热门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日本学生来华留学的比例目前已接近前往美  相似文献   

10.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幼从家学,9岁开始学画,17岁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师。1916年人上海复旦大学艺术半工半读,年中赴日本学习美术。1919年到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此间访问欧洲各国。1927年春回国。1929年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协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土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导和有益补充,它对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引领和促进作用。本文从留学国别、留学方式、留学资格和学科选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女子留学概况,对我们今天女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4.
杨荫榆一八八四年生,无锡人,兄弟姐妹共六人,她排行第五。长兄杨荫桓,毕业于清末湖北武备学堂。二兄杨荫杭毕业于清末天津北洋大学,后来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当时无锡没有合适的女子学校,杨荫榆幼时先在家里读书识字,几年后就读上海务本女子中学。由于学业优良,一九○七年,她被公费派往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留学,一九一二年毕业。  相似文献   

15.
110年前的1896午,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历史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潮流几起几落,持续百年,绵延不断,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想着重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回顾这110年中国人留日史的历程及其对今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作奎 《留学生》2010,(6):56-57
女子出国留学.现在看来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儿,但在百年之前.这却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而从1881年到1937年间.出现了许多勇敢新潮的女性,她们从传统意识浓厚的国内走出.横渡大洋,到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去学习新知识,成为女留学生,开创了留学先潮。后来.这些女中精英回到国内.昂然引领新中国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7.
吴汶洛 《师道》2022,(11):4-5
<正>她被西文媒体誉为“一位典型的中国进步女性”“当世最古老帝国中的新女性”“当今世界杰出的女性之一”。她就是金雅妹(Dr.Yamei Kin),又译为金雅梅、金韵梅,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留学生。《浙江通史》清代卷中,是这样介绍金雅妹的:浙江省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同时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中国最早的女西医,教育家、科学家,为中国西医学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来到中国,最初动机并非办学施教,而是要传播福音、培养信徒、促使中国基督化。但是,他们这种直接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如较早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在到达中国七年之后,才得以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中国教徒洗礼。因此,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兴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来。既便本文所谈的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内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强调宗教教育,到后来世俗化、中国化、正规化的加强,同样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的趋势。 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两方面根源所促成的。  相似文献   

19.
<正>曾宝荪,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与屈原同一天生日。字平芳,别名浩如,基督教徒,教育家。4岁就随祖母读书,11岁随七叔及大姐离开家乡到上海进入学校读书,19岁去英国伦敦留学,是伦敦大学第一位拿到理科学士学位的中国女性。24岁她和堂弟曾约农学成并同巴路义女士(英国人,冯氏女校校长)回国,后一起创办了艺芳女子中学。曾宝荪特别感谢父亲对她一生的三次帮助:"第一是不许缠足……第二是不为我幼时订婚……第三是准我入基督教及出洋留学。"  相似文献   

20.
女子留学的出现要比男子留学晚半个世纪,但是女子留学要比男子留学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中国女子近代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旨在对清明民初女子留学教育的缘起及贡献作一定程度的探讨,以期对当代女子留学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