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慈铭词学思想与创作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学者,也是同治时期颇具风骨的词家.李慈铭的词学批评涉及到清代词学中一些核心论题:其一为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他推崇唐五代北宋词,对南宋词人,尤其是姜夔颇多批评,并直接影响到胡适<词选>的论词观念;其二是对词人性情与学养关系的讨论,在清代词学批评中,浙西词派重视格调之醇雅,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胸襟学养,但却忽视性情之抒写,纳兰性德、郭麐等虽倡导性灵,但却忽略学养,各有偏至.因此,李慈铭提出根植学养与独抒性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词学意义.他的创作实践了其论词主情、独抒性灵的思想,或写漂泊之苦,或咏家园之思,或感慨时事,均能将胸襟与识见、性情与学养完美结合,颇具风骨.因此,对李慈铭的词学思想与创作进行探讨,对学界更为细微地观察晚清词坛创作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柳永词传播的繁荣与回归期。对清代主要词籍著录柳永词情况的定量分析显示,此期著录柳永词之词籍在数量、种类、信息载量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但词籍彼此之间趣味迥异,呈现向南宋雅化词学思想的回归。回归之中又有新变,词谱、词话著录柳永词的火爆情状与大量"名词"的诞生,说明世人对柳永词艺术成就的认同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柳永词中可称"名词"者17首,成就"名词"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词史"是清代学者提出的词学话语,意指兼具"实录"精神与"<春秋>笔法"之词作.刘辰翁以"入世"的态度,用比兴的手法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艺术化;在旧日习俗的回忆中,发抒文化失落的伤痛;咏叹、褒贬时事,有意识地表现出以词存史的精神,他的词可称"词史"之作.  相似文献   

4.
词发源于民间曲子词,后经过文人加工,词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词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达到了可以承载“史”的地位,而南宋世变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成为词史作品的重要题材内容。社会动荡中的词史书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强调国家民族的灾难,或展露崇高而感人的家国情怀,或褒奖与讽刺相关的历史人物。词史作品简洁精辟、含蓄蕴藉的特点突出,求真实录与温柔敦厚是其要掌握的“度”。以词为史记录历史事件,传承词史书写传统,体现了词与历史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时事剧是明末清初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时事剧秉着"实录"的精神,再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通过对时事剧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找出时事剧在那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大量涌现的主观因素,更好地探究时事剧的内在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6.
《云谣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词集,往往与其他散见于各个写卷的敦煌曲子词一起,被看作"民间词"的代表、"词的初始状态"的代表,但实际上这一看法并不确当。文章从《云谣集》的词体特征、思想艺术两个角度,论证《云谣集》反映的并非词的初始状态,进而明确它的词史地位,即《云谣集》处于词体从萌芽到成熟之间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7.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也是南宋爱国诗人.本文通过考察严羽现存的诗歌作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严羽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一、表现感伤时事、渴望中兴的爱国情怀;二、抒写慷慨激昂、效命疆场的壮志豪情;三、感叹怀才不遇、浪迹江湖的人生际遇;四、摹写江山揽胜之趣、表现怀旧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9.
张荣炳 《考试周刊》2010,(34):180-181
在中国史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审美情趣。但在运用诗词时要摆正"史"与"诗""史"与"词"的关系,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词的女性化特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历程。笔者先对南宋词史链条上的每一个代表性词人的风格进行个案梳理.然后用史学模式和史学思维重新构建南宋词女性化特征演进史的整体框架。文中主要对易安词(附朱淑真词)、稼轩词、白石词、梦窗词等进行个案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出南宋代表性词人之间在词风上互相传承的关系,以此归结出南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进史。  相似文献   

11.
金主完颜亮,现仅存诗词八首,由南宋岳珂的《桯史》记载保存了下来。完颜亮在政治上是个野心家、阴谋家,暴君;但在文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应抹杀。其作品"桀骜"之气,溢于辞表。反映了金源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给予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词体的产生与特性决定了它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北宋词体的发展与演变都因其适宜于歌唱而获得传播,时至南宋,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安危对词体特性造成极大冲击。词体的创作功能渐移:格律派词人虽坚守传统阵营,但"应歌"已转为"应社",实属无奈;豪放派以恢弘的气度,将词体作为"陶写之具",使词体具有了新的更为现实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碧鸡漫志》是南宋词学家王灼的词论著作,反映了王灼具有时代特色的词学思想倾向。他借鉴了儒家诗学思想,延续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点,打破了诗词的文体隔阂,使词体摆脱了"词媚"的束缚,构建出以词体历史、创作论、鉴赏论和作用四者为内容的词学思想,反映了王灼和当时南宋文人们重经济、重教化的词学倾向。  相似文献   

14.
蒋捷是宋元易代之际的著名词人,亲历朝代更替,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惨痛。其词流露出强烈的遗民情绪,即大量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与今昔之慨,表达义不仕元的决心,对于南宋灭亡的历史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些思想情感和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宋元遗民的共同心曲。  相似文献   

15.
付华 《语文知识》2008,(3):63-63
明遗民杜濬“诗史”名作《初闻灯船鼓吹词》,是一首反思明亡的时代挽歌,具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诗中探究了明亡的原因,以灯船盛衰,抒写一代历史的变迁,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反思与“以诗补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丁赟 《文教资料》2011,(25):12-13
周邦彦是宋代词坛之"集大成"者。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承张先、柳永、秦观,下开南宋一代词风。作品艺术形象丰富,语言精工典雅,特别继承并发展了词的铺叙手法,经过变化、充实,姿态万千,韵味无穷;重"骨"、"力",勾勒有致,是歌词创作中的一种颇为完善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姜夔是南宋词坛上的雅士,他的词注重练字造句,讲求音律,咏物词别有寄托。词境幽冷悲凉,独创一格,后人多以"清空"、"骚雅"等来概述他的词风。"清空"与"骚雅"内涵丰富,既包含言辞、又涉及意境,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苏辛词的关系是词学批评史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论题,自南宋进入词学批评视野始至近代约七百余年的接受历程中,涉及到苏、辛词体派上的承继关系、风格意境异同、词史地位诸方面;由于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词学观念、理论宗尚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在不同的词学批评者和词派那里皆代有不同。与这一“接受之链”的嬗递过程相应,词学批评史的若干建构特征亦由此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人史达祖著有《梅溪词》一卷,其词在南宋词坛上享有盛名,为风雅词派的三大家之一。史达祖处在南宋末年,其作品中有不少抒写感伤实事和家国之愁的作品,同时由于其曾经依附韩儋胄,故人品为士人所不齿。本文从史达祖作品的分类和表现内容方面入手,探讨史达祖其人忠于国家,作为一个贫寒之士,如何在词中体现出个人的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贯穿始终的平戎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20.
尤佳 《考试周刊》2011,(14):23-24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在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发展史上,李清照一度将婉约词推向高峰,成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李清照词以靖康之乱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而无论哪一个时期都体现着"真率、真实、真性情"的特点。她用手中的笔尽情地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毫不矫揉造作。本文从李清照前后期词的思想内容方面谈谈李清照的词"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