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议程设置理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国际电视传媒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索大型事件如何影响东道国国家形象。以国家形象可见性、效价、主题结构、归因四个要素为框架,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九个国家的电视媒体报道中有关中国的新闻进行定量内容分析。结论如下:1)大型事件之前,东道主国家形象的可见性将升高,然而,在大型事件之后,东道国在国际媒体中的可见性甚至低于往常;2)奥运会后一年有关中国的新闻与会前一年相比,不明确的效价显著减少,正面和负面的效价比例均显著增加,2008北京奥运对中国的贡献在于增进了世界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的理解,但奥运会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没有显著改善;3)中国形象的主题结构和归因两个属性保持相对稳定,大型事件仅仅能够激发国际媒体对东道国的兴趣,并使东道国国家形象清晰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内容研究,分析媒体对大型媒体事件报道方式的改变及新的报道特点.通过构建<人民日报(海外版)>相关报道的国家形象图谱和分析国内媒体如何提高中国的国家认同的研究表明:我国媒体在奥运报道中改变了过分强调金牌的报道模式和"宣传式"的报道方式,更加注重对奥运精神、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报道方式.从而塑造中国积极进步、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加深受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力.  相似文献   

3.
总结分析第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和出现的不足之处,探讨其深层次的媒介环境原因,并从改进传播效果的角度前瞻如何提高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水平,以期在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中更好地体现媒体责任,传播奥运精神,维护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周年。后奥运时代需要反思媒体在其中的表现,以及奥运会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深刻变化。本文运用框架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媒体此次报道视野开阔,国际化思路彰显,树立了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基调,采取了宽泛的报道框架,从而最终为公众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今后媒体需要加大深度报道力度,坚定“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进一步克服“金牌至上”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5.
摘要: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并论证了运动员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同时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国家形象,并对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运动员的国家形象塑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奥运会拥有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形塑认同、以体育竞赛为核心话语体系、提供了多重文化认同的交流空间。在奥运文化场域中,奥运会运动员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具象群体,其媒介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同时拥有塑造国家形象的多维度途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运动员通过赛场内外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拥有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所建构的形象逐渐丰满,其国家形象体现为以赛场规则为行动准则的奥运拥护者形象、以赛场为传播平台的文化使者形象、以个人魅力和率真表达塑造的积极媒介形象。在多元传播途径的情境中,运动员可以从创造潜意识链接点、激发情感认同、完善自身媒介形象等方面改善旧形象,塑造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已过去1年。在后奥运时代需要反思媒体在其中的表现,以及奥运会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深刻变化。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媒体此次报道视野开阔,国际化思路彰显,树立了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基调,采取了宽泛的报道框架,从而最终为公众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今后媒体需要从3方面改进体育报道:1)加大深度报道力度,2)坚定"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3)克服"金牌至上"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体育报》为例对我国媒体奥运报道"刻板印象"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奥运报道与21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媒体奥运报道呈现以下"刻板印象":"唯金牌论"、"唯中国论"、"英雄主义"、"运动员被看作民族象征";进入21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媒体报道的"刻板印象"发生了变迁:"聚焦金牌但不拜金"、"突出中国,兼顾世界","英雄主义"得到弱化、"运动员被看作情感主体"。并对这一变迁进行了社会学解读:1)时代背景:时代的变迁是奥运报道"刻板印象"变迁的重要推手;2)外部原因:"消费社会"人们对媒体的需求"多元化"使然;3)内在原因:媒体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的深化;4)专业运作:媒体运作的专业化促进了"刻板印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奥运经济与中国品牌的国际营销进行了研究,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民族品牌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机遇:政府的宣传,媒体的宣传,奥运军团的强大实力,开放的中国市场;挑战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外国企业的进入对中国民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内部:民族企业奥运营销起点较低,营销目光欠长远。提出民族企业借奥运提升品牌的对策:1)主动进攻勇于创新;2)展现奥运关联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报道时间数量、报道主题、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体裁五个方面,对《南方都市报》2008-2016年间刊发的奥运冠军报道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国内主流媒体构建奥运冠军媒介形象的特征.结果表明,《南方都市报》对奥运冠军的报道数量变化呈现“W”形特征,奥运年报道达到峰值;该报较关注奥运冠军的个人主题,特别是其广告活动;介绍说明的报道角度最多,事实界定其次;对奥运冠军形象的客观构建,符合该报一贯的“立场中立”定位;通讯报道的体裁最多,且大量配合使用图片或漫画等非文字形式.综合来看,《南方都市报》对奥运冠军的构建呈现出群体形象的“应时性”和个体形象的“个性化”两大特征,进一步关注社会主题、加大对策建议类报道应该成为该报今后的报道方向.  相似文献   

10.
奥运会体育报道涉及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二十年来,体育报道有了跨越式的新发展,其地位显得愈发重要和特殊。近几届奥运会举办期间,国内外有关负面事件的报道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运会赛事本身以及主办方的形象。有必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前,探讨一些奥运体育报道相关法律问题。结合奥运会相关负面报道和新闻侵权两个方面,探讨用"法"眼看待奥运会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在奥运会新闻报道工作中要避免名誉纠纷,合理使用肖像,勿闯隐私禁区,真实是避免侵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BBC对"南海问题"持续报道,但其态度如何,值得研究。本文以态度系统为框架,以语料库驱动的方法解读BBC对"南海问题"的报道,以考察BBC对涉事双方的态度。发现,BBC倾向于从道德和法律角度评判中菲的行为;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比例较高;意外发现,BBC对双方的评价均是负面大于正面,说明BBC不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报道,而是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俯视、批判涉事双方,透露出意识形态上的自我优越感,借此显示它所谓的"中立"。本研究为大数据背景下体系化地解读媒体态度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积极话语研究为基础,从China Daily中提取官方媒体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英文报道,自建语料库,通过高频词、词语搭配、语义韵等语料库技术,分析了中国官方媒体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新闻话语,及其对区域形象构建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紧紧围绕“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积极肯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环保、开放、协调和可持续”这一特征,构建了一个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区域融合的积极的区域形象。  相似文献   

13.
旧中国曾先后三次出席奥运会,均无功而返,但当时的新闻界却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上海《申报》是解放前我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商业报刊,也是对奥运报道着力甚多的报刊之一.解放前《申报》的奥运报道具有如下特点:报道体现了国人的鲜明立场和倾向、报道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时效性增强有赖于电子技术的运用、报道业务不断提高、新闻图片的使用为报道增色.《申报》通过奥运报道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和奥林匹克精神,开阔国人视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对于促进我国社会进步、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分析2016年里约奥运周期的世界竞技格局,梳理中国代表团的奥运参赛形势,提出临赛的备战策略。研究发现,里约奥运会的竞技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中国、俄罗斯处于“第一集团”,英国和日本竞争“第二集团”的领先地位。中国代表团将保持与伦敦奥运会基本相当的成绩水平,预计金牌数在32-35枚之间。我们要进一步做好项目调研与信息情报工作,在最后阶段争取获得更多参赛名额;切实规划最后阶段的训练,减少伤病影响;制定合理的参赛方案,提高参赛致胜水平;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做好运动队的选拔工作,把里约制胜与东京制胜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两个奥运备战工作的协调规划。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会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一届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因此,奥运会报道不仅是重大体育赛事的传播,同时也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北京奥运会,中国媒体第一次以东道主身份参加奥运会报道,就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为了全面了解北京奥运会报道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我们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从受众媒介期待、媒介接触、媒介使用与满足等方面,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武汉8+1城市圈的9个城市中,随机抽取了1 000人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北京奥运会,我国媒体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全球公众了解到了中国人民的开放、包容以及对和平的热爱,展示了大国风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收到了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预设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营销、体育旅游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奥运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旅游开发热点,其形象的宣传离不开有效的营销策略。文章首先对奥运营销和体育旅游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随即分析了奥运营销与体育旅游的互动关系,再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进步,在所谓的“视觉时代”和“读图时代”,作为国际体育盛事的奥运会与传媒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传媒也越来越聚焦于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参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网站,提出“视觉奥运”概念,试图揭示大众传媒如何采取视觉传播策略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而奥运会又如何通过五环标志、场馆建筑、比赛仪式等视觉品牌和视觉手段展示运动美感、城市形象和民族文化,并希望通过该项研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传播与塑造策略提供立体、多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多家媒体联合报道奥运赛况的报道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会可以说是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竞技场,它将世界上不同种族、肤色、国籍、宗教信仰的参赛者融合在一起,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冲刺。而竞技场上的拼搏也吸引了众多奥运报道媒体之间的竞争,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在央视电视媒体独家拥有奥运会报道权的情况下,各省级电视媒体另辟蹊径,采用联合报道的新模式,成功地为观众奉上了另一种口味的奥运大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1984年以来的6届奥运会成绩从横向、纵向和剖面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即中国与其它国家、中国自身的奥运成绩和中国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并由此探析2008年我国奥运项目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北京奥运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其它现代奥运会举办城市为对照系,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走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是立足国情,冷静头脑,在不影响奥运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如下:北京奥运会投入成本高昂,赢利困难;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筹资渠道相对资本主义国家少;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的背后往往诱发低效率;现阶段我国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奥运消费市场开发相对困难;北京奥运会要赢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