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介:《海门教育研究》为双月刊,由海门市教育局、海门市教育学会主办。海门市教育局教科室编辑出版。《海门教育研究》栏目多样,内容实在,图片清晰,版面稳重中透露出朝气。封面中的“海门教育研究”六个大字集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笔墨。“聚焦海门教育,宣传海门教育,研究海门教育,发展海门教育”是办刊的基本定位。自2006年创刊以来.坚持以服务教师为根本.以提升品位为追求.  相似文献   

2.
初识朱永新,还是在“非典”前夕,江苏省教育厅在海门举行的“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颁奖报告会上,他和他的学生李镇西同台论道。从此以后,我便关注他的人,阅读他的文,力践他的行。《中国教育缺什么》是朱永新对中国教育失误的总结,是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高度来针砭  相似文献   

3.
我与云辉校长相识已有八九年了。那时,他在海门市三厂镇中心小学校长任上,学校举行向海门所有小学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我应邀做点评嘉宾:以后他到了海师附小,主持一项有关童话文化建设的省重点资助课题,他请我把课题实施方案捋一捋。彼此开始走近;再后来,他又调任海门实小校长,学校是一所情境教育实验学校,由于我兼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所以几次三番到他那里“指导”。逐渐相知。  相似文献   

4.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成立于2005年9月,缘于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新教育实验项目为主要任务的科研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海门新教育共同体以"让共同体成员过一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的大名闻之已久,却很少拜读,偶尔到同事或同行的家里去玩,看到他们案桌上的《湖南教育》,我只是随手拿起来走马观花般地浏览一遍,不曾真心实意地走进它的广阔天地,故没能领略它独特的迷人风采。自从2004年我们学校统一订阅《湖南教育》后,我才得以认真阅读它。对它,真是相见恨晚。我被它丰富多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每次读它,我就像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它像一艘小船,带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它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向知识的高山攀登;它像一名园丁,领着我到知识的果园采撷;它像一位良师,为我指点迷津,解开疑惑;它像一位益友,为我提出建议,给我无私的帮助。我从《湖南教育》中获益良多。从“班主任园地”中,我学到了做班主任的技巧,知道了做班主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高度的责任心。“课改新干线”帮我了解中国的教改路线、教改动向、教改理念,我从中学习别人的教改经验和教改方法,并把它们用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教学成绩迅速提高。2005年上学期,我在镇里举行“的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活动中上的公开课,得到了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好评,我被评为“镇教学能手”。“特别报道”中那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教育着我,熏...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位生活在“皮鞭加眼泪”家庭中的孩子,在所谓“一是狠,二是严,以毒攻毒”的“教育”下,他愈变愈坏。打架、抽烟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密切。见到我是鼠,我一转背他就是虎。有一次,他纠集一帮人打群架,抓进了派出所。这回我没“狠”,一听说后,大清早便骑着单车,买了些包子馒头,急忙赶到派出所。当他看到一大早我给他送去的早餐时,他流泪了,几天后回来了,我便找来《刑法》与他一条条的学习,并对他说:“我也是第一次学《刑法》,在这之前我是法盲,这回你出事,主要是我的错,老师对不起你。”听了我的话,他哭了,我…  相似文献   

7.
《海门教育》创办于1990年,由海门市教育局和海门市教育学会主办,海门市教育局教科室编辑,已出版400期,连续7年被海门市委宣传部评为“十佳内刊”。  相似文献   

8.
《教师博览》出刊百期,江西教育期刊社的负责同志嘱我写几句话,我立即想起今春在江南调研的一幕——那一天,我在一所重点中学的阅览室参观,发现一位教师正在潜心阅读一本杂志,便饶有兴趣地上前询问:“老师,请问您看的是什么刊物?”“《教师博览》。”他抬起头一边回答一边翻开封面给我看。“您为什么喜欢读这本杂志?”“这本杂志品位高,许多文章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  相似文献   

9.
林莉 《浙江教育科学》2008,(5):F0003-F0003
2007年12月8日,“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在杭州举办首届学术沙龙。宣读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宣言。标志着“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这一民间组织的正式成立。《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报》等中央和省级教育媒体应邀出席沙龙。  相似文献   

10.
飞鹰文学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庆小学的飞鹰文学社,创办于2004年国庆节,在《小学生作文向导》编辑部的亲切关怀指导下,本着“学生做主”,坚持“四自”的原则,即自己撰稿,自己选编,自己设计版面,自己编辑,定期出刊,至今《飞鹰》社刊已经出刊8期了。文学社活动不但活跃了同学们校园生活,更激发了同学们读写的兴趣。祝愿小社员们能像雄鹰一样在文学的天空越飞越高!飞鹰文学社  相似文献   

11.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历史教学》(上半月刊)合订本已出刊,每套100元,另有少量2014年合订本(每套100元),如有需要,可一并购买。购买方式如下:一是淘宝网:https://tjguji.taobao.com店铺:天津古籍出版社;二是汇款账户:历史教学社(天津)有限公司,开户行:工行西康路支行,账  相似文献   

13.
2006年9月10日,海门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日前,我们欣喜地看到海门市委办编发的一份《督办通报》,对海门教育发展环境中"三少""三多"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是国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问题。政府作为国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承担起相应职责,发挥特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杰 《教学月刊》2006,(1):29-31
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背一篇课文《阳光》“: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我的家。”我说整篇文章“,阳光就跳进我的家”那句话最有背诵的价值。试想,阳光他如果有脚,自然能跑进家里;如果他做错了事,可写他溜进家里;如果他是独生子女,教育不  相似文献   

16.
我走近《人民教育》只是这两年的事。一次,夜阑人静之时,我闲着无聊,随手拿了一本《人民教育》浏览起来。看着看着,我深深地被刊物里全新的教育思想所吸引,她所介绍的教育智慧正是我多日苦苦求索未果的。那天晚上,一篇《实行教学民主转换教师角色》的文章,我看了又看,反复读了好几遍。从那天起,记忆中的《人民教育》不再仅仅是神圣、严肃的象征,反而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感觉,感觉她是那么贴近我的生活。“走进新课程”、“教学平台”、“育人技巧”、“研究交流”更是我的最爱,就像专家在身边;窦桂梅、李希贵……等等,就像与名师亲切交谈。她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德育》2007,2(3):94-94
中国德育杂志社最新推出《中国德育(2006年合订本)》。《中国德育》系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德育刊物,自2006年1月出刊以来,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栏目设置、活跃的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便于阅读,以下用“○”代王彩霞,用“△”代李维鼎】○应您的指点,我多次读了黄耀红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的关键词》(《湖南教育》2 0 0 3年第1 9期;以下简称《关键词》) ,觉得文章提纲挈领,将以《语文课程标准》颁发为标志的语文新课改的几组重要关系都“拎”出来了,并作了扼要的阐明,真是受益匪浅。不过,我也有些不明白,尤其是难以形成统一印象。△黄耀红曾是一位很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杂志社工作多年后,视野更加宽阔,见地也愈见深刻,加上他的文字功夫,经常有好的文章问世。《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这本书读过吧?○读过。总的印象是思…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教坛,李镇西无疑是一位富有实力和影响的人物,一本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形式写成的“活的教育学”——《爱心与教育》,曾使他蜚声教育界。如今,他的又一本新著《民主与教育》摆到了我的案前。实话讲我没有像读《爱心与教育》时一样一次次地流泪,甚至也少有读《爱心与教育》时的那份激动,但这绝不意味着作者就没有对过去的突破和超越;恰恰相反,他是以另一种言语和表达的方式负载与传递了自己更为理智和理性因而也更为深入和深刻的思想。而对于这样的方式和思想,“激动”与“流泪”显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的心理或情…  相似文献   

20.
陈思和 《新读写》2008,(11):15-15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