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激疑情境 数学教学中,把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学习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简算)时,可引这样一个故事导入新课:200多年前,德国大数学家高斯才10岁,一次上课老师出了一个算式:1+2+3+……+100=?  相似文献   

2.
<正>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高斯上小学的时候就很爱动脑筋。在他8岁那年,有一天上数学课,数学老师布特纳出了一道题:1+2+3+……+98+99+100=?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算一算,算不出来,不许回家吃饭。”然后就坐在一旁看起书来。心想着:这题够你们算一会儿的。别的同学都是看到题目就拿起笔来计算,但高斯却没有急着计算,而是先认真观察算式,安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3.
某日李老师在上课时,突发奇想地出了道数学题目:“21+91=82, 这是用火柴棒组成的一道算式,要求最多可以移动两根火柴棒使这一算式成立。其实要解答这一道题并非难事,只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老师讲了大数学家高斯计算1+2+3+…+100的计算技巧,接着老师便用这个故事改成了100位同学相互之间握手的问题:100位同学两两握手,每两人之间只握一次,则一共握多少次手?我们简洁地称为"握手问题",计算方法也有多种,但我更喜欢"先允许重复"的算法.即若允许重复,则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握了99次手,于是有:99×(100÷2)=4 950(次)。  相似文献   

5.
一、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参观,进入动物学校可不容易。(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2+3+6 5+5+54+4+4+4 9+1+63+7+8 2+2+2+2+2师:你们能打开大门吗?(生看着题目,开始思考)师:大门为什么打不开呢?原来这里面藏着秘密,请你们找找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的加数很特别。生:我觉得"5+5+5,4+4+4+4,2+2+2+2+2"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以他超人的天赋得出了算式1+2+3+…+100的结果,他采用的是首尾结合法巧妙地把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迅速得出答案.这种首尾结合的方法在计算题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撷取几例竞赛题,与各位同仁共赏.题1(第十六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二第2试)分解因式:  相似文献   

7.
某日李老师在上课时,突发奇想出了道数学题目:“21+91=82”这是用火柴棒组成的一道算式,要求最多可以移动两根火柴棒使这一算式成立;其实要解答这一问题并非难事,只须稍作思考便可。但李老师并非仅有这一要求,而是这样启发:“如果换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其实李老师是在启发学生:改变常规思维方式,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例如:  相似文献   

8.
陈晓东 《考试周刊》2011,(32):96-96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不缺少"数学",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缺少主动捕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最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片断一: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年龄后,自然而然切入正题。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学生猜测。(略)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比小浩(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今年10岁)大15岁。现在知道老师有多大了吗?生:25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浩10岁,你比他大15岁,10+15=25岁。师:小浩12岁时,老师多少岁?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在我校一堂小学数学一年级公开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课堂活动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8+7",这时一位学生快言快语说道:老师"8+7等于15",老师似乎没有听见,还按部就班教学,引导学生探索"8+7"的计算方法,最后小结时,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语言刚落,有的学生喊道,老师,我们早就会了。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 2 … 100=?老师刚写完算式,高斯立即举手回答说:"5050."这使得其他同学感到十分惊奇.老师问他是如何求得结果的,他回答说:"我观察这个和式是对称的,所有首尾两数的和都是101、一共50组,即101×50=5050."  相似文献   

11.
——新法计算1+2+3+…+100一泓许多同学知道数学大师高斯童年时巧算1+2+3+…+100的故事.让我们回忆一下,高斯是这样巧算的: 1+2+3+…+100=(1+100)+(2+99)+(3+48)+…+(50+51)=101×50=5050.同学们深为高斯的聪明所折服.还有其他算法吗?“唉呀!大师的算法如此巧妙,我怎能想出其他的办法?”这是一种盲目崇拜大师、迷信权威的消极做法.事实上,高斯本人也喜欢对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给出多种解法.如他曾先后用5种方法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而当  相似文献   

12.
课前慎思当问及"9+5=?"时,大部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得14呀,太简单了!"面对"你能说一说14是怎么得来的吗"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会说:"姥姥告诉我的呀!""幼儿园老师说的!""我背出来的,我还会背9+6=15,9+7=16呢。"……在90%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将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我想,数学是需要讲道理的。数学的学习,理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基于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趣味数字诗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不仅善诗,而且还喜欢画画。一次,他画了一幅题为《百鸟归巢图》的酒后,他的诗友文伦叙为此画题了这样一首“数学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分析此诗,不难看出下列的“数学含义”,即首句含有“1+1=2”的算式;而第二句则包含着“3×4+5×6+7×8=98”的算式。这两道算式所得之数的和是“100”,正好同画题之中的“百鸟”的“百”相吻合。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但富有文学韵味,而且还蕴含数学情趣,再加上题写在画上,“三味”合一,有谁能说这不是一首好诗?  相似文献   

14.
一起试试看     
如果告诉你,算式中的"数学小灵通"表示1、3、5、7、9五个奇数数字。根据下面算式表明的关系,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几吗? 数学小灵通×通=12221数 数学小灵×通=1221学 数学小×通=121小 数学×通=11灵 数×通=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谈谈条件式:abc=a+b+c+2(a,b,c〉0)①下的不等式证明题.1①的等价式一与应用①式等价于1/(a+1)+1/(b+1)+1/(c+1)=1(a,b,c〉0)②例1已知正数a、b、c满足abc=a+b+c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7.
"V+tɑ+个VP"是个口语性极强的构式,根据分析和论证,文章认为,其中的"个"是宾语标记,"他"是代词,前指实体成分时为tɑ1,后指"个VP"时为tɑ2,整个构式是一种特殊的双宾语构造。相对于tɑ1来说,tɑ2是一种虚化的表现形式,但tɑ2的"虚化"既符合其句法位置的要求,也保证了构式的韵律和谐。"V+tɑ2+个VP"是"V+个VP"和"V+tɑ2+NP"两个表达式类推糅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知道,高斯读小学时巧解的一道计算题:1+2+3+4+…+100=? 现将原式改写一下: (1+3+5+…+99)+(2+4+6+…+100)=? 再改写一下:  相似文献   

19.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在实数范围内,有A^2+B^2+C^2=0=>A=B=C=(A,B,C代表任何数学式子).有些特殊的数学题,初看起来无所适从,但我们若能仔细观察,巧妙构造出上式,便能将这些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