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典型报道难,用消息体裁比用通讯体裁报道典型更难。如何把典型报道采写好,真正让读者满意,是新闻界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我们报道福建省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薛德乾的事迹,采用的是消息体裁——《“老薛是我们的贴心人!”》(《闽西日报》2004年11月4日一版),获得第十一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认为,采写典型报道,一方面要深挖典型的时代意义,一方面要从细微处着墨,有血有肉,让典型“可敬、可信、可亲、可学”。选择报道时机薛德乾是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了20年的基层农技干部。我们发现这个…  相似文献   

2.
李家连  郭燕 《新闻实践》2012,(11):47-47
笔者发现,近年来在破解农产品卖难上。地方报纸仅靠单打独斗式的单向报道,在媒体与读者之间难以形成共鸣点,效果并不明显。2012年四五月份。萧山日报策划了两场专门破解农产品卖难的专题活动报道,走出了一条破解农产品卖难的活动报道创新之路,亦进一步提升了地方媒体的影响力。一、纸媒主导:使劲吆喝,策划活动解卖难综观地方媒体,近几年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上似乎“黔驴技穷”、作用乏力。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样的卖难年年有、年年报,媒体和记者产生了“新闻疲劳”:另一方面读者产生了“视觉麻痹”,对媒体推出的“农产品卖难”报道“不领情”。当萧山日报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传统媒体萧山日报与新媒体萧山网、萧山手机报、萧山日报微博互动共存的格局后,萧山日报社就致力于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双赢的新路。其中做好三农报道、破解农产品卖难就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李旭 《青年记者》2017,(8):33-34
典型报道在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改变.典型报道的影响力亦在逐渐下降.那么,典型报道究竟该何去何从?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本畅销书面世,多本封面相似的“克隆”图书就会紧跟步伐出版上市,对于读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买错书,抄袭的书不仅封面相似,而且内容粗糙,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在业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新民网对此报道:有业内人士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一本畅销书面世,多本封面相似的“克隆”图书就会紧跟步伐出版上市,对于读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买错书,抄袭的书不仅封面相似,而且内容粗糙,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在业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新民网对此报道:有业内人士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如今文化报道的式微与娱乐报道的泛滥,一方面固然有媒体市场化的缘故,另一方面,有品位的文化报道确实也存在着一个如何走向读者走向市场的问题。 目前,文化报道的“曲高和寡”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一是点到即止的兴趣点选题。找问题、找角度,来做深度的剖析文章,是文化报道比较常用的手法。如果角度抓得准、见人所未见,就不难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若无新见解,只不过是旁人意见的堆砌,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做更深入的挖掘,就难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典型报道的哲学思考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典型人物是其所处时代的经济、道德、文化孕育的结果.“一滴水能闪现太阳的光辉”,在典型人物身上,必然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一)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做好典型报道的出发点 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而且根本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而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党历来就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典型、报道典型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不少人士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工业报道难搞!难在何处?依笔者之见,难在“两难”: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处在脱胎换骨式的“转换期”,新旧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思想观念之间或缓或急、或浅或深、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碰撞、摩擦甚至冲突,给企业带来了一连串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难题;另一方面是不少新闻编采人员不适应企业的这种“转换期”,面对企业错踪复杂的态势,有些人深感“力不从心”,即使是专门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也有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或者是“抓不住缰绳”的为难之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打开工业报道的突破口,已成为新闻界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宜昌日报》比较早地策划并实施的“本报记者驻厂日记”(以下简称“记者驻厂”)系列报道,则在工业报道方面摸索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调集兵力打“集团战”“记者驻厂”系列报道策划实施于1991年7月.在此之前,宜昌日报也抓过颇有深度的单篇报道,但就总体而言,过去的工业报道基本上是以记者“单枪匹马”式的“游击战”为主.这种“小打小闹”的报道方式缺乏事前的总体策划,采写稿件往往很难“打到点子上”.还由于在报道力量上“单兵作战”,难于集思广益,无法形成“合力”,在报  相似文献   

9.
在京出版的某报,用2011年8月1日A24版的整版篇幅,刊出主题为《避免政府成“老赖” 美两党接近妥协》的报道.报道介绍美国会两党就提高美债务上限激烈博弈的总体情况.报道的最后部分为“释疑”.“释疑”的第一栏中有如下表述:“目前债务上限总额为143亿美元.今年5月,美债已经突破到这一上限.”这一“释疑”.不仅未能消除读者原有的疑问,反而给人增添了新的疑问.疑因何在?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典型报道与综合报道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典型宜多,综合宜少。”他主张多写典型报道,同时也主张抓住时机写一些综合报道。 一、关于典型报道 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其基本精神是,运用好的典型报道,引导群众,传播先进的工作经验;报道坏的典型,引起人们警惕并吸取教训。 早在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在起草给八路军、新四军各政治机关的电报中就提出要收集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民族英雄典型事迹,在各部队报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浙江省委宣传部和各新闻单位,对典型报道十分重视,都把抓好典型报道,作为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但大家也反映典型报道难采写,难报道。 难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难就难在一篇好的典型报道如何回答好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能否回答重大问题,是典型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  相似文献   

12.
陈力丹同志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的观点,并预测典型报道“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立即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议论。《新闻学刊》为此特意辟出专栏展开讨论,颇有意义.对于陈的“逐步消亡”论我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在典型上出了些问题,就否定典型报道,我认为典型报道不是“淡化”“消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和改善,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就新时期典型报道,我谈几点构想: 一是要注重典型宣传的时代特色,注意发现和宣扬具有开拓精神、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3.
三句不离本行。每当新闻界同行凑在一块,便自然而然地聊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怎样搞好清正廉洁的报道。有的同志说,正面宣传为主,采编经济新闻比较顺利,可采编拒腐蚀、为政清廉的典型难啊!难在哪里?概言之有“三难”:一是了解这方面的线索难;二是采写典型报道难;三是审核稿子也难。然而,报纸不能因为采写报道有些困难而不去积极宣传自觉拒腐防变、为政清廉的先进典型!编辑、记者也不能被  相似文献   

14.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读者,这是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年以来,《邯郸日报》刊登的《知心大姐》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不少读者来信说:“知心大姐像一双万能的手,能解开心中的千千结。”“知心大姐像一个小宝库,很多问题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知心大姐是群众的主心骨,一天不见心中就会失望好大一阵子。” 透过群众对《知心大姐》专栏的赞誉,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办好报纸,编采人员必须树立浓厚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真正让“读者就是上帝”的思想在头脑中扎根。下面是我编辑《知心大姐》专栏的体会。 摸着群众的脉搏搞报道 所谓“摸着群众的脉搏报道”,就是说她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典型报道是时代的风向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典型报道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人民军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特殊群体.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军队典型人物报道让读者难以忘怀.充分发挥了催人奋进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的价值取向和阅读需求日益多元.无论是报人还是读者.越来越感到.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不如过去大.典型在人们心中滞留的时间没有过去长。是典型报道失去价值了吗?显然不是.那些为党和人民.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媒体上报道的“时代先锋”和“道德模范”.很多都成为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三句不离本行。每当新闻界同行凑在一块,便自然而然地聊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怎样搞好清正廉洁的报道。有的同志说,正面宣传为主,采编经济新闻比较顺利,可采编拒腐蚀、为政清廉的典型难啊! 难在哪里?概言之有“三难”:一是了解这方面的线索难;二是采写典型报道难;三是审核稿子也难。然而,报纸不能因为采写报道有些困难而不去积极宣传自觉拒腐防变、为政清廉的先进典型!编辑、记者也不能被“难”字挡住。近几年来,我们从组采这方面报道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只要记者、编辑有“三股劲”,即满腔热情采编先进典型的闯劲;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写作先进的实劲;坚定不移颂扬先进的韧劲,那么,采写工作上的“三难”是可以克服的,并且能够采编出一批受各级  相似文献   

17.
"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这"四难"不仅是长期困扰新闻宣传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求解的症结。新闻宣传的"四难",难在何处?其实,正面宣传难,难就难在把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典型宣传难,难就难在实事求是,使典型人物可亲、可信、可学;舆论监督难,难就难在准确、客  相似文献   

18.
一些报纸上的文字越来越长,势不可遏,读者惊呼之曰“长风”。风由何起?就管见所及,析因如下: 一曰:思想加工粗糙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但好的新闻,不仅应是所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准确”的反映,而且应是所报道的具体事实在“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所处位置的反映。一条消息,尤其是一篇通讯,需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典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曦 《新闻记者》2004,(6):43-44
在国内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中,典型报道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的典型报道是发端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典型示范”,师承苏联的“典型宣传”,①之后又融会了毛泽东典型思想方法及典型工作方法的产物。②目前,有关典型报道的定义很多,如甘惜分教授认为:“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典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刘建明教授认为:“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选择事实、强调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宣传性报道方式,即为了达到宣传…  相似文献   

20.
李栋 《传媒》2016,(2):14-17
纪录片导演罗种说:“拍纪录片很难,就像人生一样难,就像生活一样难,我们在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犹豫,只是为了找到心中的那一种力量,这力量可能来自于风,可能来自于云,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默默前行.”纪录片节里有个论坛叫作“中国纪录片推动者论坛”,而专程采访到的刘军和马志丹正好可以成为记者心中的“纪录片推动者”,他们一位是本届纪录片节的运营者,刘军和他的团队策划搭建的这场纪录片盛宴为众多纪录片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