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罗攀 《网络传播》2006,(7):55-55
当前,博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伴随博客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各个阵营里(草根博客、明人博客、IT博客等)出现了一批人气博客,这些博客周围聚集了大量在网上游走的fans,成了一块不可小觑的“人气宝地”。消费时代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敏锐地嗅到了这块“人气宝地”,欲迫不及待投进博客的怀抱,开始了与博客的第一次接触。当博客遭遇广告,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博客商业化:概念躁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明显群体特征的网络社区,对那些有意促使博客商业化的人或资本来说,博客已经具有商业特质。此外,国内三大博客网站陆续得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博客中国从2004年6月正式商业化运作,提供了博客托管服务。BLOGBUS网站在2004年10月获得20多万美元风险投资。同时,中国博客网也获得了来自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的第一笔风险投资。至此,中国博客商业化趋势初现端倪,中国的博客经济时代已然来临。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2005年,堪称中国博客经济元年。  相似文献   

3.
周军 《新闻记者》2006,(6):49-51
一 2006年3月24日,杭州西湖区法院对浙江省第一例博客侵权案进行开庭审理,庭审因被告不承认自己是侵权博客的作者,案件没有当庭宣判。值得关注的是,原告在开庭之前又将登载侵权博客的中国博客网追加为第二被告,但未得到法庭准许。无独有偶,在这一案件之前,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中国博客网,称其网上有辱骂、侮辱他的博客文章,诉状已被南京鼓楼区法院受理,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相似文献   

4.
吴杨 《新闻实践》2010,(2):61-6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育博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传统体育媒体获得新闻源的一个重要手段。2009年9月5日,桑兰在博客中晒保姆“劣行”,引发全国报纸的纷纷转载,并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两个月后,在报纸帮助下找到新保姆的她,又在博客中发表了《还是家政,却有万分不同》一文,并向有关媒体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最近,“博客第一案”的开庭重新引起人们对博客在网络上言论自由的质疑。一个名校的大学生在考试之前心里烦躁,在博客上发发牢骚。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短短300多字的文字里,他指名道姓地骂自己的老师为“烂人”、“猥琐人”、“流氓”、最后再带上了一句国骂。结果被老师看到了。老师生气了,便把他发表文字的博客网告上了法庭。  相似文献   

6.
彭林接触博客是因为朋友的介绍,那时他考研没有成功,打算回家边复习边工作再考一次。因为临近毕业,彭林感到很伤感,便写了些文章发给朋友们。朋友介绍他到博客上去写,因为这样能把文章都放在一起,很多人看得到,互相交流也非常方便。于是彭林就有了自己的博客,感觉无聊时就在这上面待着。  相似文献   

7.
秦明 《网络传播》2005,(12):4-4
博客的传道者方兴东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严肃而又迫切的问题,他说,当“木子美事件”轰动全国并且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新兴的博客世界的时候,一个极为严肃,极为紧迫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塑造博客世界的道德规范?如何为博客的未来发展负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这个问题关乎博客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关乎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8.
黄逸秋 《传媒》2007,(11):83-83
自2002年进入中国,博客经历5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性的互联网服务.2007年,在中文博客迎来5周年之际,博客网总裁方兴东认为:博客将迎来大众时代.  相似文献   

9.
论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是一个中立、开放和人性化的精选的信息资源平台,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4种互联网沟通工具,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将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博客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魏雪义:有一种青年叫博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雪义是一个普通的IT工作者,他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工作一整天,进行枯燥的编程工作。但他觉得很快乐,因为他有博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博客的出现和流行,预示着个人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当个体成为“博客”之后,便拥有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的自主权利。他得以从一般的受众变成公众,自主地进人公共领域,对公共事务发言,同时也让个人的信息和知识与人共享。博客的时代正在改变个体的现实生存以及改变他的身份认同,最终将改变社会的面貌,重构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传统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网络广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从伦敦大爆炸看"博客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媚 《新闻知识》2005,(9):39-40
对于今年7月初伦敦地铁大爆炸的新闻大战而言,一支新力量成为世人瞩目的亮点——那就是由基于web2.0技术、即时通讯、博客、rss等、以博客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网络媒体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挑战。这是新旧媒体准备充分的一次交锋,一次它们基于web2.0技术上来生存形态的预演,预示着一场传播革命的到来。甚至有人认为,许多已存在多年的传播学理论正在因此而打破。  相似文献   

13.
捷蓝航空公司是美国一家新的航空公司,也是第一个加入Twitter的航空公司。社会性媒体作家乔尔·普斯特曼谈到了这家公司惊人的互动能力:他刚刚在Twitter上提到了捷蓝航空,没过几分钟,惊讶地发现对方开始关注他。乔尔·普斯特曼在博客上讲述了这件仿佛"见到鬼了"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雷璐荣 《新闻界》2006,(6):104-105
一、回顾“:量”的发展状况(一)“网络日志创作者”Blogger的大量涌现。这里的“博客”不仅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开拓者,更代表着一种思想文化和民主意识的先进指向。《2005年中国博客市场研究报告》中表明,2003年我国博客人数为20万,2004年达到100万,2005年更是实现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博客的兴起,因博客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仅2006年,与博客名誉侵权相关的诉讼就有多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该案已于当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此案的判决,对规范博客网站的运营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学者就博客名誉侵权纠纷中博客网是否应承担责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博客侵害名誉权真正的被告应当是博客的作者,而不是博客网。①笔者认为,虽然博客作者在博客侵权中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博客的匿名性,使得博客作者难觅踪迹,而博客网作为博客的管理者和载体,在博客侵权案中是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16.
这篇报告开始是作为美国大学出版社及其在学术出版中的作用的一次回顾,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大学出版社重要性的更广泛评估。我们所谓的出版指的是沟通和广泛的知识传播,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引进和快速发展,这个作用已变得更复杂更重要。对教师来说似乎有无数的机会传播他或她的作品,从建立网页或博客,到张贴文章到工作底稿网站或机构存储,到包括该文章的同行评议期刊或图书。在美国大学,利用网络是非常便利的,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知识成果都是以某种形式“出版”。  相似文献   

17.
国外动态     
博客之父心灰意冷关闭网站3000博客就此失业【TOM科技】美国东部时间6月16日(北京时间6月17日)网络博客之父戴夫·温纳(DaveWiner)本周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关闭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博客网站Weblogs.com,使得3000多名博客失去了活动的场所。这一行径已遭到全球许多其他博客网站的指责。戴夫·温纳在接受采访时称,由于他在两年前便已离开UserLand软件公司,因此需要把原来存储在公司处理器中的数据转存到他个人的处理器上,但他发现开办免费网站的负载和时间承诺是其无法继续承担的,所以选择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关闭网站。戴夫·温纳说:“…  相似文献   

18.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的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JayRosen教授本人就是博客,他在2004年曾以博客身份列席美国民主党大会,其博客网站(“新闻思考”)上的评论文章,引起传统媒体的转载。  相似文献   

19.
GAWKER MEDIA,美国最大的几家博客发布商之一(创建于2002年,现今拥有11家博客网站包括以八卦和流行文化为主的Gawker、以小配饰为主的Gizm()do以及以汽车为主的Jalopnik等),在今年一月发布了一个漂亮的名为Gridskipper的旅游博客。从网站建立的那天起,网站的独家赞助商森顿公司(cendant Corp.)的企业标示就能够在每一个页面的广告中看到。但是到二月三号,森顿公司撤走了他的标语,一些页面出现了空白。  相似文献   

20.
李楠对别人说起自己的"博客"时,总会有许多人问是"博客中国"吗?他为此经常对每个人解释说"NO",他的"博客"是家图书版权服务公司,专门从事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虽然这一行业在国内并不鲜见,但作为民营公司来经营版权贸易在国内还是独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