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华 《收藏界》2010,(9):110-110
收藏事业,古老而又新兴,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本来是达官显贵、书香之家独享的收藏之乐,如今已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一种社会潮流。民间收藏热造就了一批收藏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收藏群体,把收藏这把火煽得越发旺盛。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运动的道德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坚 《体育学刊》2004,11(1):14-17
诚信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关系到奥林匹克运动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奥林匹克运动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提出了“诚信奥运”这一概念和加强诚信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董良义 《收藏》2011,(10):135-135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同时也是《收藏》杂志的一名普通读者,因《收藏》杂志2011年的改版问题,给《收藏》杂志社发了一封信。本来认为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收藏》杂志极为重视,《收藏·趋势》的主编季英伦、《收藏》的编辑袁水清,  相似文献   

4.
《收藏界》2014,(11):1-1
在艺术品收藏这个圈子里.如果问大家如今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无非就是市场什么时候回暖?手里的宝贝如何能卖出个好价钱?实际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物化的时代,我们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被扭曲.被物化了。  相似文献   

5.
杨才玉 《收藏》2006,(11):I0002-I0002
2006年是中国首家省市区级收藏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此前较长一段时间称为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二十周年华诞,这不但是上海市广大收藏协会会员和收藏爱好者的盛大节日,也是全国民间收藏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本刊在年初就同上海市收藏协会共同策划举办一期海派收藏专号,主要由协会会员负责撰稿,对海派收藏的沿革、理念、特色、成就等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探讨和介绍,以纪念中国收藏界的这个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6.
董凡 《收藏界》2013,(10):15-15
作为一个收藏行业的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我常常问自己:对于收藏,我究竟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在总编视线中,反复地告诫读者朋友要冷静客观地对待收藏?有时甚至看起来像是给这个行业泼冷水?但转念一想,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的声音都在鼓动我们去无度地购买藏品,却很少有声音提醒我们"理性收藏"及深入研究藏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焦点言论     
张少华 《收藏》2011,(1):22-27
我是经济学家,但我对收藏的观点跟其他经济学家不一样。我对收藏产生兴趣是因为收藏涉及经济学上信息费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海成 《收藏》2006,(1):152-152
河南这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收藏有全套《收藏》,我即是其中之一。我爱收藏,才爱《收藏》。当年旅行结婚到西安,初次见到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收藏》,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坚持到今天且茁壮成长。十多年走过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一路走高,收藏事业也一路火爆,《收藏》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给杂志社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3,(1):170-170
由文化出版界专家祝君波先生撰写的《祝君波谈收藏》一书,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15万字30余篇文章,分成“收藏篇”和“市场篇”两部分,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总结了收藏活动的规律,提出了一些重要且独到的见解,重点篇目如《收藏的三种境界》《国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应并行发展》《收藏家的创造性劳动》《收藏也是创意产业》《收藏行为的私人性和社会性》;二是总结了历史经验,对新形势下收藏的变化作出了理论解释,重点篇目如《收藏环境和观念的变化》《私家收藏的历史新阶段》《华人收藏事业的现状和展望》《廿载斗转呼唤回归》;三是研究收藏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对艺术市场的理论构建提出独到的论点,提供了珍贵的借鉴,重点篇目如《跨入亿元时代的中国收藏》《收藏家的条件和素质》《选择艺术品的三项工作》等。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3,(10):146-149
由《收藏》杂志社策划、主编的《〈收藏〉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图册》,作为《收藏》杂志2013年增刊,于10月份正式出版发行。这本图册其收入精美图片248幅,大16开本、105页,全面反映了《收藏》杂志创刊2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非凡成就。20年来,《收藏》杂志在两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稳步发展,在收藏家、艺术家、艺术品拍卖行、古玩城、画廊等艺术品收藏领域机构和同仁的支持下,在传播收藏文化,推进中国民间收藏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体育收藏文化博览》是由我国体育收藏界著名学者蓝翔与李祥合著的专门性学术著作.在剖析该书描述性史实多而学术性探讨少、研究引导性突出而策略指导性缺失以及研究内容“薄古厚今”等特点基础上,从体育收藏的内涵、发展趋势以及实践策略指导等三个维度对体育收藏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体育收藏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界定了体育文物收藏的基本内涵与主要门类,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市场发展及活动开展等4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体育文物收藏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体育文物收藏发展中存在的认识偏差、研究匮乏及市场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文物收藏环境、发展文物收藏市场以及强化文物收藏研究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反兴奋剂看诚信道德与和谐体育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诚信道德与和谐体育构建的层面,分析体育领域兴奋剂使用的根源及对策.认为:兴奋剂的使用源于诚信道德的缺失;诚信道德是建设和谐体育的基本保障.提出: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输赢观、完善体育法制等方面,促进和谐体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杨才玉 《收藏》2006,(10):31-31
2007年是《收藏》杂志创刊十五周年,这不仅是一本藏刊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收藏史上值得回顾总结的文化现象。《收藏》杂志将和广大读者,作者,发行商,广告客户以及各方面的合作者一起庆贺中国藏界这个值得纪念的节日。  相似文献   

15.
从这期开始向集邮的朋友们介绍关于集邮展览方面的有关知识和认识。集邮展览又称邮票展览,简称邮展,集邮展览是指将收藏的各种邮品公开陈列,供参观、鉴赏和评比的一项集邮活动。邮展是集邮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的集中表现,它又是集邮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国家的集邮展览无疑是这个国家集邮研究水平的标志,也应是这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任经文 《收藏》2010,(2):148-150
收藏是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它蕴涵着浑厚的历电,历史陶冶出的是精华,精华散发出了艺术,艺术的根基是文化,文化乃民族之符号。当兴趣爱好发展为偏爱直至终身的追求,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时,就可能变成一种事业。民间博物馆就是收藏这一兴趣爱好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史洪岳 《收藏》2009,(12):23-23
最近,在宝玉石领域经常有人谈到“收藏级”这个概念。大体意思是说,一件东西达到了最高的级别,具有了收藏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达到这个所谓的“最高”级别,并且能具有收藏价值呢?  相似文献   

18.
刘振宇 《收藏》2001,(6):32-33
面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如何认识文物资源及其价值、如何认识市场、如何认识收藏家,对于未来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借《收藏》一角,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同仁。  相似文献   

19.
我的2010     
兴洋 《集邮博览》2011,(2):56-57
2010年的日历已经翻过去了。对于我来说,过去的一年是我的收藏观念转变和收藏目标定型的一年,是我集邮20年里付出最多同时收获最大的一年。我的耐心与诚心、我的亲情收藏、我对机遇的把握、我对收藏与投资关系的重新认识、邮友的诚信与成全,等等,一起构成了我的2010年。  相似文献   

20.
王沂  李尚滨 《精武》2012,(21):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体育与收藏的互动联系、体育收藏的界定及其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文章从文化属性、历史发展、价值功能三个层面阐述了体育与收藏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线索揭示了体育收藏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促进体育收藏发展的若干策略,以期能抛砖引玉,从全新的视角探索和审视体育收藏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