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体育   2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才玉 《收藏》2001,(3):8-11
被称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严竣考验之后,经济全面复苏,文化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一所耗资6亿港元、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面积达2.85万平方米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全面告竣,为香港市民增添了一处求知探美、休闲娱乐和与世界交流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2.
杨才玉 《收藏》2009,(8):38-39
2009年8月.正值《收藏》杂志创刊200期.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这本刊物的创办者和主持人.我的心情也同关心这本刊物的广大读者、作者和办刊者一样,既为我们共同构建和呵护的这个精神家园的欣欣向荣而高兴.也为其今后继续开拓创新、再创辉煌而企盼。  相似文献   
3.
杨才玉 《收藏》2007,(12):34-35
金秋十月,古都开封城内菊香遍地,宾朋云集,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在此隆重举行。在开封博物馆展区、东京艺术中心展区和大相国寺展区,轮番上演了一幕幕收藏文化大戏:有经过精心准备,富有创新思辨精神和百家争鸣气氛的学术研讨会;有集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国内收藏与国外收藏,传统收藏与现代收藏于一炉,包括河南省馆藏文物精品展、中国民间收藏书画展、元青花瓷鉴赏展,全国民间藏玉精品展、清代陀罗尼经被展、  相似文献   
4.
杨才玉 《收藏》2006,(12):130-132
我和杨伯达先生的相识缘于创办《收藏》杂志。在10多年的密切交往中,他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和高尚的人品,像他那伟岸、倜傥的外在形象一样,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中国当代文博大家,中国玉界的泰斗式人物,更是收藏家的良师益友,在他八十寿辰之际,权作这篇小文,聊表我和《收藏》杂志同仁的崇敬之情,并祝愿他延年益寿,为中国的文博收藏事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5.
杨才玉 《收藏》2006,(10):31-31
2007年是《收藏》杂志创刊十五周年,这不仅是一本藏刊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收藏史上值得回顾总结的文化现象。《收藏》杂志将和广大读者,作者,发行商,广告客户以及各方面的合作者一起庆贺中国藏界这个值得纪念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杨才玉 《收藏》2006,(3):23-23
2006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七日,全国亿万观众通过荧屏饱享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特别打造的一道文化大餐——CCTV首届赛宝大会,它为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增添了古香古色、古韵盎然的文化色彩,真可谓“赛宝赛出五千年文化,收藏收住八万里春光”。  相似文献   
7.
杨才玉 《收藏》2007,(1):44-51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藏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景德镇官窑瓷器、上海稻房博物馆(筹)藏景德镇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7501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连同台湾鸿禧美术馆藏景德镇瓷器,于2006年10月21日开始在日本国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举行“景德镇千年展”首展,之后还将陆续赴茨城县陶艺美术馆,山口县立荻美术馆,东京市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举行为期一年的巡展。此巡展的展品皆为三馆馆藏精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景德镇千年制瓷业的悠久历史及其辉煌成就,在当前中日关系解冻趋暖的大背景下,这种文化交流受到日本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作为民间藏家藏品的“7501毛瓷”首次成批出国巡展,其重要意义及其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才玉 《收藏》2012,(3):118-123
我与被称为"玉女"的新疆工商联宝玉石商会会长、乌鲁木齐市锦兰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兰香交往多年。庚寅年春节前夕她打来电话,约我为即将出版的《玉润人生——揭秘和田玉文化的探求之路》一书写点文字。我欣然应允,并请她先将有关资料寄我拜读。  相似文献   
9.
杨才玉  李毅民 《收藏》2009,(5):150-151
听到孙轶青先生于3月17日逝世的噩耗,令人沉痛、令人挽惜。孙轶青先生享年87岁,是文博、诗词、书法界一代宗师,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曾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才玉 《收藏》2007,(1):24-24
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除旧布新、喜迎2007新年来临之际,纵览和展望中国民间收藏的现状和前景,既令我们欢喜,也不免有些担忧。喜的是中国民间收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度深入中国城乡各地,越来越成为数千万人的业余爱好和精神文化追求;忧的是中国民间收藏理论准备不足,政策环境仍不够宽松,市场的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状况无大的改观。当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眼学鉴定”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定式受到实践的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影响民间收藏健康发展、影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鉴定理论,改变过时的思维定式,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