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新课标的公布,诗歌单元所占比重的增加,诗歌教学提到新的高度。但就高中课而言,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多数教师用的是传统诗歌教学常用的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方法,整节课教师带着学生对诗句进行字义分析,把诗歌的字面意思讲得准确精细,把诗句涉及的语法知识毫无遗漏地一一分析。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之外,难以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必须改变诗词教学的状况,使课本中的诗成为学生心中的诗。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领会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14):22-23
我们常见的诗歌教学方法是:首先大谈写诗背景,接着逐句翻译或讲解,然后分析写作方法,最后谈如何鉴赏。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再要求学生背诵了事。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目的是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要想达到这一切目的,诵读不失为诗歌教学的一把“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内容较为单一集中,思路比较清晰。但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入课外同类现象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拙文《读写结合教(氓)》在本刊今年第6期发表时,有幸得到郑晓龙和董建成二位老师的点评和赐教,我获益匪浅.甚为感激!但细读深思之后,又觉得董老师“诗歌教学中最好不要让学生把古代诗歌译成现代汉语”的看法不妥,值得商榷。我以为,无论是就实践而言,还是就理论而言,诗歌教学都可以也应该让学生把古代诗歌译成现代汉语(确实比较浅显易懂的除外)。  相似文献   

6.
薛红 《考试周刊》2011,(61):42-43
诗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作者认为“读”是个基本的方法。如何把“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结合职高语文的教学实践.把“读”细化为“朗读”“默读”“诵读”三个层面,分别渗透到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以达到鉴赏诗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人少年时都是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喜欢诗歌教学才是.但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各种或传统或前卫的理论,把诗歌像过去分析小说散文一样肢解成"段落大意"或"关键词""关键句",无疑是对诗歌的摧残;但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便读读",似乎也难让他们萌发诗心.吴小红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把诗歌教学教给学生,是改革诗歌教学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能学”,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会学”。初中有60首古典诗歌的教学任务,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笔者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想学”,并培养学生的“能学”和“会学”能力,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送学生一双自主学习、自由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9.
傅勇锋 《现代语文》2006,(5):103-103
在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把诗歌定位为欣赏阅读,而师生对于“欣赏”的理解,又似乎更倾向于“赏”,较典型的教法是听听读读,感受感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似乎在欢快的氛围中,诗歌的意境已经轻而易举地穿透,诗歌的韵律信手拈来,但这如同蜻蜒点水,嫌于浅尝辄止。另外的一种教法则是强调“析”,对诗歌进行不断地拆分,像普通章的教学一样,从字词、题材、结构、立意等方面进行剖析,甚至讲得如庖丁解牛一般细致入骨。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一旦课堂教学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就随之而去。最终,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欣赏观,诗歌到底好在哪里、美在哪里,都很迷惘。  相似文献   

10.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的内容或课外科学知识。它是游戏和教学二者的巧妙结合体。但对教师来说,难于把握和控制教学进度及教学过程;对于自控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实施“游戏教学法”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游戏本身必定会有负面影响,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拟游戏”教学法是笔者自拟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它并非让学生真正去玩游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的传授模拟为游戏的情景和过程,如把“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拟作“闯关”;  相似文献   

11.
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分析少了,学生难以领会其神韵;分析多了,学生便如坠五里云雾,似隔岸观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诗歌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了诗歌教学的四个“不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作文水平。读,不妨让学生“摇头晃脑”。诗歌,有其独特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其中也包括一些优秀的新诗,是非出声诵读而不能得其神韵的。教读过程中,我借鉴了古代…  相似文献   

12.
1.教师的“三抓”。1.1抓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谁抓好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选在课堂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服从学生的“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诗歌欣赏问题上,向来把诗的意境看得非常玄妙,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意境能深刻地“意会”,还就必须由教师生动的“言传“作基础才能奏效。这就提出了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再现问题。诗人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画面或思想境界,即描绘诗的意境,这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教师用深入浅  相似文献   

14.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15.
靳娜 《语文天地》2014,(6):34-35
古典诗歌之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于古典诗歌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独特魅力是现代文或诗歌无法比拟的,但让学生欣赏到这种魅力需要教师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许多老师虽然都意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力度不够。设计教学法时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诵读法。但课堂上却很少着力,或昙花一现,或浅尝辄止,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或醉翁之意已忘洒。(二)生硬无趣。课堂上有读书声,但声非琅琅,是扯天扯地的喊读。是梗着脖子的硬读.是不得不读,是“应景”读,投有创造性,与诗歌的本相失之交臂。渐行渐远。面对中学生日见式微的读诗热情和日趋单薄的传统化底蕴。我们不禁反思:如何让学生爱上诵读?如何让诵读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相似文献   

17.
教学创意: 中学生富于幻想和激情,渴望表现自我,诗歌应该成为他们传达心声的扩音器。但目前诗歌教学无非就是学生诵读,教师串讲,师生评议这么几个环节,总有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而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意象、语言等精华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把握,这也使得他们喜欢诗歌,却对其敬而远之。我希望找到一个更好形式,真正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灵动、美好与艰辛,感受诗歌经典中的意境美,让学生过一把诗人的“瘾”。为此,我对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词别是一家”这一板块设计拟采用一种新的形式——改写古诗。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味作品中某些字、词、句、段的意蕴,对它们或删或换,进而引导学生比较感悟,是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现结合实例说说其妙用。  相似文献   

19.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20.
吴永香 《学语文》2008,(2):50-50
古典诗歌.以其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丰富、动静相宜的生活画面,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诗歌画面的生活化教学,抓住“诗中有域”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画面,看画悟画,再走出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