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早期中西方社会宗教对法律都有巨大影响,之后中西方出现差异。本从三个历史阶段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对法律影响的异同,并探讨出现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增加宗教的社会性和法律的神圣性因素,伯尔曼把法律与宗教联结起来。法律与宗教在欧洲的结合,不仅有着现实的、研究方法的原因,还有着更深的历史、文化基础。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相互影响,在观念上相互依赖——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国亦应以理性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重新界定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者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应有的一种理性的法律情感,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创制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3.
伯尔曼的名著《法律与革命》以宗教信仰为总的出发点和基石,论述了基督教教皇革命对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通过探求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精神本质来为现代西方法律传统所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之道。这一独特的视角及使此书在西方法律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和借鉴。但作者强烈的宗教倾向也导致该书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西方法律制度最初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对法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法律与宗教的这种相依相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法律影响比较大的是儒家的礼法思想。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对法律的影响造就了中西方传统法律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制》篇是古代儒者从礼的角度阐述国家管理的各种最重要的制度,其中不仅有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也有很多是关于宗教礼仪的具体规定。这在其后的《唐律疏议》等古代主要的法律典籍中,思想一以贯之。因此,在古代儒者看来,宗教规范同时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是它们的宗教规范。不仅中国古代是这样,印度教的《摩奴法论》等古代其他主要国家宗教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就说明,儒教和其他国家宗教的性质是一致的,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  相似文献   

6.
试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本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的社会作用无论在历史还是现代社会总的是消极的,是剥削阶段麻痹人民的工具。但是宗教也有其积极的社会作用,即被剥削阶段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斗争的旗帜,而且宗教对惩恶扬善、社会救济和援助等也起着一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仍然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每种法律文化的形成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同样也是如此。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非理性文化的观点是缺乏历史根据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只会造成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从而导致在引进西方法律制度时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娜拉的出走,对欧洲旧秩序的冲击,对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家庭关系的冲击,不啻又爆发了一场法国大革命。上流社会、反动评论界疯狂地攻击、诽谤易卜生,指责他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因为娜拉离家出走时的关门声,不仅震动了西方资产阶级用以自我粉饰的宗教、法律、道德和婚姻,而且也象征着几千年父权统治不可动摇的神话的结束。无怪乎《玩偶之家》被誉为“女性独立的宣言书”了。  相似文献   

9.
原始宗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原始人的生活。原始宗教思想对“习惯法”起了造模定型的作用。无论是古代印度、古希伯来,或且封建社会的伊斯兰国家宗教经典《摩奴法典》、《摩西律法》和《古兰经》都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律典籍,宗教经典成了法律的依据和基础。纵观历史,古代受宗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法律,在法理思想上不完全健全,甚至有些扭曲与变形。表现在:集立法与执法于一身,人治大于法治;缺乏平等原则,法律不公。宗教法规反映法律的初级性特点。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幅提升,宗教对法制的影响也必然弱化。从历史角度看,政教分离是进步现象,也有利于法律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应当崇尚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公民个人思想范畴和精神范畴,而思想和精神是不能也不应该被禁固的。宗教信仰既然被做为公民的项自由写进宪法,就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干涉公民宗教信仰的行为都具有不合理性、危害性和非法性,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为此,完善宗教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关于法律移植的认识深刻地镶嵌于时代背景之下,历经了正名法律移植、设计法律移植和否思法律移植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既是一种历时性演进、推演张开,又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陈陈相因。设计法律移植和否思法律移植阶段所呈现的"二元对立式的法律移植观"使法律移植的认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当今"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深入展开成为目前中国所处的最为显著的新时代背景,使以往影响法律移植的因素发生了改变。法律移植的认识由此面临着逻辑转换。在以往对法律移植认识的基础上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实践理性法律移植观"力求做到移植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把法律移植放入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整体性格局中去考察和评判,以形成一条既与全球法律文明相沟通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面对中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法律不能切实有效实施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求助于法律信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构建法律信任.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超过了伯尔曼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的含义.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虽然与宗教紧密相关,但是并未要求人们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信仰法律.他主张对待法律既要投入理性,...  相似文献   

14.
理性传统一直是西方文明中的核心命题,它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西方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文明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法律本身是理性的产物,而且一些构成法律制度基础的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都是理性话语的产物。同样证据制度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具体运用也都在理性的作用下展开。  相似文献   

15.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在西方哲学史中,随着社会的政治、哲学、科学以及宗教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意志思想的演进大致经历了萌芽、意志的异化、两种对立的意志观和廉德的道德意志论几个阶段。这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因此,考察西方哲学史中的意志思想,对于更好地把握现代西方哲学对意志的理解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意志思想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治建设中的文化难题:一项宗教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作为人的意志外化,法律与宗教存在着同构。中西方不同的宗教化发展之路,促成了不同的法律化走向。缺乏宗教孕育而生成的以恶为起源未经神圣的法律形象,未曾成为目的本身而单纯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功能。未经形式化而偏重实质平等的法律观念,至今仍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法律多元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各国的法律几乎都是多元的。法律多元理论在法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法律多元的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多。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法律多元在西方历史中的演进,指出法律多元理论是如何通过各个学派的论述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王朝统治的一个特殊时期,为了夺取李唐王朝的最高统治权,武则天在借用、运用封建国家法律以严厉打击政敌的法律思想指导下,采用阴谋诡计和滥刑政策,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风,杀戮李唐宗室子孙和无辜臣民,形成长时期的恐怖统治。武则天的法律思想有阶段之分,其性质是与封建正统法制相违,是对唐代已经定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破坏,对武周时期及其后数世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语言释义学不仅是现代西方美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也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是依据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方向由古代、近代向现代发展的。其不同阶段的演进是在特定的整体文化背景下,由其内在逻辑结构所制约,在其发展动力推动下完成的.语言释义学随着科学文化的革命不仅推动了西方美学由近代向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而且成为其根本的思想倾向和显著标志,并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其在本本论、方法论上的革命已影响到当代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并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学中的教士形象与基督教教义的对位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类走进现代,精神领域随物质世界膨胀式发展,群体的分化使个人的存在表现为不同的彼此分裂的角色和身份,由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需要,而现实的迷茫与失落又将人们送回了原来的起点:从自然中寻找依托,从未来寻找归宿。这就是西方学与宗教的契合点。对于西方学,本就与宗教同源同流,无论是人主义、启蒙运动,还是科技革命,都未曾从根本上改变西方人对上帝的信仰。在《巴黎圣母院》、《红字》和《荆棘鸟》中,我们沿着人物走过的路径,探寻在现代意识(现代性)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进程中,西方宗教观念与教士形象及形象塑造的关系,清楚地看到西方宗教传统的延续依然如故,精神诉求的基本品格并没有质的改变,有的只是形式表征的无限丰富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