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过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体育项目类“东乡武术”的调查研究,发现入选非遗后的东乡武术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其发展现状和保护措施令人堪忧。社会文化的变迁、传承意识的淡薄、缺乏专项保护资金、政府主管部门“重申报、轻保护”的弊病是影响东乡武术发展与传承的主要原因。就当前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形势和“东乡武术”独有的特点,给予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孝民 《考试周刊》2013,(28):36-37
文章通过资料分析及调查走访法对入选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枞阳县东乡武术的起源与传承关系及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从历史、现实、自身因素等方面探究枞阳东乡武术的传承问题,以及从这些影响因素中获得的启示,提出关于东乡武术更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促进枞阳东乡武术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发展史不清、技术体系缺乏保护、政府民众的观望态度等现状,使东乡武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亟待挖掘整理与保护.通过研究,建议通过学校教育推动、区域赛事和文化旅游推广、高校科研助力的途径对枞阳东乡武术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学校武术教育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从民族文化教育、武术本质文化教育和武术运动技术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学校武术教育新理念,旨在为利用教育系统传承和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学校武术教育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温水小手拳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凭借峨眉派系的嫡传血统、贴身短打的强悍拳风、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势而声震海内外。研究温水小手拳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可以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成功的经验。研究表明,武术教学内容技击性的强调、本土经典拳术的学校引入、门派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是温水小手拳成功致胜的法宝,高校武术教学可以从中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东乡武术已经进入了当地枞阳县中小学的体育课堂,需要按照中小学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国家教学指导思想出发,对安徽安庆东乡武术文化进行了研究,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与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永京拳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发展困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运用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永京拳正处于人亡拳息、人去艺绝的濒危状态,亟待挖掘保护,建议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永京拳的保护力度,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保护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武术保护进行讨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峨眉武术保护的中心在其“精神内核”,“文化空间’特点决定峨眉武术保护的基木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人木观念”是峨眉武术保护的基木原则。  相似文献   

9.
武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的代表.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为中国武术一大名宗.目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的成名已有600年历史,但学者、专家、权威机构,著作、文献中从未见到记载与标识,在湖北板块中国武术主要拳种分布图中也未见到文字记载,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没有纳入中国武术之列,也没有纳入湖北地方武术.从武当拳法研究的挖掘与整理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辅以体育考古学的角度与视野,探讨其与武当武术的关系,经过20余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统计、分类,构建了武当武术拳械的基本框架,以填补中国武术拳械目录之空白.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壁江山,从健康中国的视角论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用新时代的时代要求作底色阐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运用,旨在阐明多彩的武术非遗活动,体现活态传承智慧的活力,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中的想象力和前进的信念提供根本指引.  相似文献   

11.
梅州客家拳派是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客家拳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围绕“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阐述客家拳派的发展策略建议,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智慧塑造了其精深与博大,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民族重任,武术教学承裁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重担.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少林武术及陈式太极拳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其价值功用,找出少林武术及陈氏太极拳在传承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河南省在保护、传承及发展这两项优秀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时有效的、积极的做法,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为河南甚至全国其他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8,(5):67-6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亳州市晰扬掌拳种的起源、发展及传承概况进行了全面剖析,对晰扬掌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意义、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和路径选择进行阐述,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境下,为晰扬掌融入高校武术课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莒县查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历史生命记忆,充分体现了莒县民众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观念,如今其赖以生存的传承基础在现代化语境中不断遭受剥蚀,正处于凋敝之势。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非遗”视角出发,对莒县查拳的历史渊源、价值意蕴及传承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莒县查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社会化”“思想化”“边缘化”问题,即人群流失、代际萎缩、路径过窄等传承裂痕,提出具体消弭措施:创新传播途径,拓宽传承脉络;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时代》2011,(10):2-F0002
近年来.塘甸小学开辟了“科技争先、湖剧传承”的特色教育之路.连续三年获得湖州市航模比赛团体一等奖,并在去年申请成为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  相似文献   

17.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为武术非物质文化景观.河南省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景观精彩纷呈.通过规划、设计和发展包括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等的文化品牌,提升河南省武术文化景观层次,全面整合和推动提升武术可持续发展.同时,运用武术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整合武术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等研究视角,通过强化武术文化景观的文化创意促使其获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是传承武术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从青少年着手保护、传承中华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培育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栽物的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在武术教育实践中,应强化民族文化自尊与民族体育品牌意识;分层设定武术教育目标与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武术教育手段、贯注武术人文精神教育等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为非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文化景观须通过文化创意这一渠道发展。河南省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南须规划、设计和发展武术文化景观,全面整合提升传统武术文化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独具民族文化特色、集聚民族智慧,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重重障碍。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尝试新的保护方法,使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