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理性的认识和齐心的行动。理性的认识是不仅指从客观的经济发展方式来理解造成我国严峻生态形势的根本原因,从而诉诸于转型发展的解决路径;而且指从全面的视角看待我国生态形势,从而使我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保持高度的生态忧患意识。齐心的行动,是指我们在应对各种生态问题时,不能各私其利、各自为政,而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同心协力采取行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生态保护被推上了政府议程,生态教育也随之成为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我们最早从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借鉴,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但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政府层面上,还远未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这严重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有效进行。 究其原因,除却经济发展因素外。一个较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态保护工作虽有了国与国之间横向的联系,但缺乏历史的传统的纵向根基,在生态保护的意识上现代制度与民众的传统之间没有很好地挂上钩来,还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事实上,生态保护既不是政府一家之行为,也不是现代人三十年前才开的先河。生态保护的意识与行为自古就有。而这些民众古朴意识与自发的行为,在局部地区伴随良好的古生态环境保存了下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武义县郭洞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地村民尊崇“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源于他们及他们的先辈们对自然、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而这种认识又集中体现在对紧侍村旁的龙山的认识上:为打破险峻的龙山易发生地质灾害这一限制,他们必须保护好森林。在确保无灾无害的基础上,郭洞人要寻求发展、改善生活,进而营造出了上佳“风水”,以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介绍郭洞流传至今的古生态遗存。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论证古生态文化对生态保护与生态教育和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这些生态遗存不仅仅留给后代人游玩与鉴赏,更记录下了历史文化传统和人对环境所持的正确态度。是我们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并提出生态保护与教育和建设应扎根予自身历史的土壤,才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从而改变过多依靠行政与法制来推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不利现状。 我们对国外的生态文化已作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工作,而对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的研究则非常缺乏。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出了个体对群体生存负责。前代人对后代人负责的道德义务,体现的是人类的高尚情操,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正期待着大量的抢救性挖掘工作,期待着更多的人呼唤古老的生态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苏、回归与升华。让我们的自然科学教师承担超过历史的责任,为新暑期的生态文化教育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高等学校更应该顺应"生态文明"的趋势,在行动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生态文明与绿色校园的关系、环境育人的作用以及倡导呼吁全校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理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生态理性,认为生态理性必将代替经济理性,并提出了一些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原则,要求具有生态理性的人即理性生态经济人来实施这些规范,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以此解决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到“五位一体”,再到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足以看出党和国家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做出的重大决定。我们如何走一条既可持续发展,又绿色发展之路呢?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就将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外生态经济发展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从广义上来说,是地球生态圈内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层面,包含着人口、技术、制度、伦理、法律等因素,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生命支持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狭义上的生态经济,指人类为加强生态保护而采取的经济行为总和,纯经济意义上是指“生态产业”经济。为突出经济分析,本文所论述的生态经济指狭义(也即直接的)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为人类所认识仅有50余年,为人类所实践仅有30余年,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兴的经济模式。下面简要简述国内外生态经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深刻认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格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研究提出了“两域(流域)—六区(核心生态功能区)—多点(关键生态点位)”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总体空间布局,并从围绕六大核心生态功能区实施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开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生态保护机制改革创新三大重点行动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新格局的关键路径,以期为我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多西北贡献。  相似文献   

8.
科学理解生态自觉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自觉是指人们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其自觉地外化到立法、制度制定、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自觉的前提是生态理论的自觉创新和生态意识的自觉建立;生态自觉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制度的自觉制定及执行;生态自觉的核心是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的生态实践;生态自觉的终极价值指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国际公约和倡议有利于鼓励和加强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文章总结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重要国际议程,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与国际公约倡议在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体现出协同增效的效果,并提出我国构建精细化区域海洋生态图、加强生态廊道修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宇  谢军安 《科教文汇》2010,(14):203-204
生态安全现在已经被广泛重视并纳入国家安全之中,但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国的生态安全法制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由于中国环境立法的现代化进程比较滞后,缺乏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培训教育制度等具体的法律制度的规定,很不利于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所以,完善生态安全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二十一世纪,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在全球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树立起理性生态人的信念,增强生态道德责任感,自觉履行生态保护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是人们认识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在讨论生态信息科学产生的科学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生态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等问题 ,还分析指出了发展生态信息科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生态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 ,我们从生态信息科学的机理、技术和应用等 3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 ,进一步讨论了生态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传播等生态信息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类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生态赤字中化石能源消耗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如果将这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考虑在内并折算为我们可消费的生态空间,那么我们实际拥有的生态承载力就会明显扩大,非再生的自然资源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替代。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现在已经被广泛重视并纳入国家安全之中,但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国的生态安全法制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由于中国环境立法的现代化进程比较滞后,缺乏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培训教育制度等具体的法律制度的规定,很不利于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所以,完善生态安全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流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1世纪我们在加强人工重点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流域生态修复,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促进流域的生态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本文从流域生态学角度探讨总结了流域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继承文明史上各个阶段的有益贡献,生态文明也扬弃文明史上各阶段所存在的缺憾。例如要继承原始文明中的“淳朴”,农业文明中的“勤勉”,工业文明中的“进取”,同时也要克服原始文明中的“盲目性”、农业文明中的“依赖性”、工业文明中的“掠夺性”。生态文明的一般标志是“理性、绿色、平衡、和谐”的集合名词。文章共包括了6个部分:引言、时代呼唤生态文明、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历史推动力、生态文明水平的数量模拟。并坚信,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理性选择,也是发展现状的迫切要求 。  相似文献   

18.
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理性是道德理性的进一步扩充,是一种人类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行为模式的理性。文章试图通过对生态理性的分析与研究,以显示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向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步、文明。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1、“大自然观”———人类与自然同生共进中的整体论思维;2、“大生产观”———人类与自然物质变换中的最优论思维;3、“大社会观”———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双赢论思维。从构建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入手,必然导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规范和价值取向,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提出了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包括3条基本原则、9项内容和15个具体行动措施。为保障生态友好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支持、社会监督和技术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在此背景下,生态林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砍树、伐木获取木材”的传统林业思维转换为“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林业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蛟河市的林业生态现状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生态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