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妙用心理效应优化课堂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甩.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对课堂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灵活恰当地运用。广大中小学教师如果能认真学习各种心理效应.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改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对课堂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灵活恰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3.
管理者应注意的八种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注意以下八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所谓“首因”,就是指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表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的评价,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今后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首因效应对我们学…  相似文献   

4.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而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巧妙的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会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科学告诉我们,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正了解并有意识地按照心理效应的启示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作文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廖金兰 《教师》2013,(5):52-52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在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管乐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地位不可低估,其教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管乐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心理效应的特征和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中将会出现的消极因素的频率,提高学生学习管乐的效果。本篇文章结合管乐教学中心理效应的特征与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管乐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从心理层面为学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心理效应"指的是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将"首因效应"、"门槛效应"和"超限效应"等心理效应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学生心理效应是指学生在从事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规律,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人或对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掌握这些心理学规律,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老师,主要从事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了解应用这些心理效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思想政治教学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班级管理巧用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伟 《班主任》2007,(3):15-16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效应,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康钊 《教学与管理》2006,(11):58-59
众所周知,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对事所持有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效果.登门效应作为心理效应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一套调控教学秩序的办法,即使有一肚子“货色”,恐怕学生也不会买你的账。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规律,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规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熊应 《中学生电脑》2013,(12):12-12,14
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学习注意力、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上。笔者在中小学听课时,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由于不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采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无效。  相似文献   

15.
康钊 《教书育人》2006,(11):26-27
众所周知,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对事所持有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效果。登门效应作为心理效应之一,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运用好心理效应,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以提高班级管理实效.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提倡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英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矫正教师心态,正确使用必要的心理知识,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四个我体会较深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根据高职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心理特点,将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超限效应等应用于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解决阻碍公共选修课目的实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9.
谢苏新 《课外阅读》2011,(9):192-19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就应该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探究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悦愉的学习环境,既让他们掌握书本上的教学知识,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调控好下面四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